白酒行業經過幾年的調整,在轉型發展的道路上,大多數企業已經實現逆勢平穩發展,留給我們許許多多的思考。近幾年來,中國白酒產業一直處在低迷的發展態勢中,許多白酒企業自顧不暇,難以應對。由于過去的孤軍奮戰,讓大家意識到只有抱團取暖、互助互利才能戰勝困難,一往無前。正是基于大家團結合作的意識,才有了中國白酒重新崛起的今天。
中華民族是一個包容型、學習型的民族,千百年來不斷吸納外族文化的精髓,才有了今天我們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瑰寶。正因如此,中國白酒產業在不斷自我傳承與發展的同時,還積極學習與借鑒世界知名酒類發展之道,弘揚中國酒道文化,推進中國白酒國際化。
時代進步,酒業發展,什么才能支撐中國白酒產業走向一個更高更遠的未來?
而今來看,在品質為前提之下,產品是角逐市場的利器,而產品特色是決定其能夠走多遠多高的必要條件。中國白酒的釀造過程受地域環境的影響,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諸多流派,我們對具有相似性的白酒地域今天稱之為板塊或是產區。而今,縱觀中國白酒的重要板塊,最知名的與“川黔板塊”與“黃淮板塊”,這是中國版圖上雄峙東西的最重要的兩大白酒板塊,也是發展最為典型、最具活力的板塊。迄今為止,中國白酒頂尖企業均出自這兩大板塊之上,充分說明白酒釀造是需要人杰地靈、物華天寶之地的。
黃淮味起 以柔制勝
任何一個產區都有自己獨特識別符號,如“白酒金三角”產區最大識別符號是長江上游無污染水源、原生態與適度的氣候資源等,構建了金三角原生態、原酒產區資源優勢與產區識別。黃淮產區作為一個獨特產區也需要自己產區識別符號,那就是“以味起勢”的產區特質。所以說,“味”是黃淮名酒帶崛起的必然要素。
隨著2012年中央電視臺《舌尖上的中國》熱播,一時之間大家對于味道的記憶逐漸明晰起來,從某種意義上說,黃淮區域白酒的崛起,正好適應了這種潮流與趨勢。早在1992年著名白酒專家沈怡方就提出了濃香型白酒兩個流派的學說(即“川派濃香”與“黃淮淡雅濃香”),然而基于當時白酒市場“川派濃香”一領天下的趨勢,沈老的這一學說在當時并沒有立即掀起足夠的浪花。直到2004年第一屆蘇魯豫皖四省白酒峰會召開之前,行業里也沒有對黃淮白酒產生足夠的重視。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正因當時的黃淮白酒不受重視,幾經思索后的沈老才極力倡導并號召舉辦“蘇魯豫皖四省白酒峰會”,于是在2004年到2008年,黃淮名酒板塊掀起的轟轟烈烈的技術與產品創新。正是蘇魯豫皖白酒企業的大聯合與連續五屆白酒峰會的召開,才使得蘇魯豫皖白酒找到了“心靈的家園”,找到了屬于黃淮名酒的核心價值,并帶動了整個黃淮白酒板塊的健康發展。
據了解,在當時的蘇魯豫皖的五屆峰會中,每屆峰會均有一個主題,且對每省的酒樣進行了品評。然而前四屆所品評的酒均是對黃淮板塊內的白酒樣品進行品評。直到第五屆峰會中,才首次加入了川酒,因此經過專家前后的7輪盲評,終于找到了并最終確認了黃海白酒與川酒的區別所在,那就是“川酒重香,黃淮重味”。自此黃淮白酒真正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