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個氣候的類型多樣和跨度之大,遠超全世界任何國家和區域,這么復雜的環境,給中國釀造多樣化風格的葡萄酒提供了基礎條件,也固化了很多特殊的葡萄酒風格。
“比如說,我國是季風性氣候帶,雨熱同期,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上哪一塊地方都避免不了。在這個時候,我們就不要去和國外的地中海氣候比較。因為我們的個性化就是從自身來的。”國家葡萄酒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葡萄與葡萄酒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段長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國內葡萄酒行業競爭加劇,進口酒挾帶“零關稅”之利來勢洶洶,葡萄酒消費價格親民,口感同質化的葡萄酒難以獲得消費者認可。
如何滿足市場的個性需求,生產出風格典型的產品,突出風格,這實際上是中國葡萄酒產業在目前,以至于今后多少年里都要走的一條路。
立足中國特色葡萄品種
在中國葡萄酒產業的特色之路上,立足我國獨有、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葡萄品種,可能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比如說,分布在我國武陵山脈等地區的刺葡萄,主要集中在廣西區域的野生毛葡萄,以及集中在中國吉林省集安和柳河的山葡萄等。
它們在品質上和國際的釀酒葡萄品種有一些差異。如果這些品種用來生產國際通用型的葡萄酒可能就是弱點,但如果用來開發特種產品,可能就是優勢,就能煥發出獨特的風格。
其中,東北山葡萄最適合釀造甜型酒,味道深得甜酒愛好者的喜愛,并在40歲以上的葡萄酒消費群體中很有市場,因為甜酒是他們記憶中童年味道。此外,山葡萄酒豐富的營養、獨特的口味及其養顏美容、保健的作用非常明顯,正在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以刺葡萄釀造的刺葡萄酒,同樣為我國所獨有,其分布北沿至陜西南部,在我國的武陵山脈(渝東、湘西地區)、羅宵山脈、武夷山脈等地,生長于山坡、溝谷疏林或灌叢中。
在湖南省懷化市中方縣,當地政府和企業一直在琢磨著怎么發展刺葡萄酒。
當地人認為,刺葡萄鮮食、釀酒兼用,它的開發,無疑將為我國南方釀酒葡萄及產業發展開辟新天地。
主要分布在廣西區域,并集中分布在羅城和都安的野生毛葡萄在生產工藝上具有“一高一低一強”的特點,即酸度高,糖度低,抗氧化能力強,這決定它在釀造工藝上與其他葡萄品種有一定的區別,在生產過程中必須進行降酸。
據悉,中國唯一野生葡萄酒酒莊中天酒莊,已經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開工,預計建成后可年產野生葡萄酒15000千升,年產值約6.6億元。
盡管中國擁有釀造特色葡萄酒的優質葡萄資源,但當下國產葡萄酒產品還難免出現同質化。
究其原因,這與葡萄酒產業根據市場盲目自發跟風有關,市場上流行什么酒我們就一哄而上,反而忽略了我們對產品特色的關注,產品特色不突出,形成不了核心的競爭力,就一直制約著中國特色葡萄酒的發展。
對此,著名葡萄酒專家郭松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葡萄酒要做自己的特色,做有地域特色的葡萄酒,應突出產區特色,突出酒莊特色,突出釀酒師的特色,立足突出葡萄品種特色,惟獨不應該復制別人。只有特色,才是真正的出路。”
山葡萄酒為特色而尋路
在立足本土葡萄品種發展中國特色葡萄酒之路上,中國山葡萄酒一直走在前面,并形成了山葡萄酒種植、釀造的重要產區,其特質性非常明顯。
吉林省集安市特產局局長孫延峰向記者介紹,吉林通化市下屬的集安市有“吉林小江南”之稱,具有生長珍稀釀酒葡萄的優越氣候條件和天然地理環境,是我國農業標準化綠色食品示范區以及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這里地處北緯41°,濕潤性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夏季溫暖。在白山綠水的天脈水源和高機土壤的催生下,生長著特有的東亞種原生山葡萄。在這里,種植的山葡萄冬季無需埋土防寒便能安全越冬,體現出極大的優越性。
優越的氣候、土壤和生態條件,使鴨綠江河谷成為最能體現中國山葡萄酒特色的產區。目前,通化全市擁有葡萄酒生產企業近百戶,葡萄種植基地10萬多畝,葡萄酒生產能力10萬多千升。在通化市大力培育發展葡萄酒產業之下,通化從葡萄品種培育、種植,葡萄酒釀造、銷售,葡萄酒觀光旅游等產業入手規劃發展,目前集群效益初見規模。
2012年,中國通天酒業集團率先把產地特色放大,提出了“鴨綠江河谷”的概念,并對鴨綠江河谷知識產權進行了全方位保護。
如今,通天酒業已經開始做精品甜酒打全國市場。未來,通天酒業將實施三大轉型:即從粗放型營銷向專家型營銷轉變,從傳統管理向信息管理轉變,從單一股權經營向合伙人方向轉變,并將采取傳統渠道、電商渠道、特殊渠道齊頭并進的策略。
另一家中國山葡萄酒的重要代表通化葡萄酒股份公司也是通化產區核心代表企業,公司目前正在與西班牙著名酒莊合作,希望能夠依靠本土特色走出去。
此外,通葡公司決定在“傳承下創新”,在擁有一個時代標志“紅梅”產品的歷史積淀下,重新打造“梅開二度”,希望這個產品喚醒我們對青春歲月的回憶,以及對未來的向往。
不過,通化山葡萄產區在對中國特色葡萄酒整體發展做出了獨特貢獻的同時,也面臨亟需研究并思考的問題:原料很獨特,品種比較單一;釀酒風格比較突出,但是消費的區域性太強;產區內釀酒企業眾多,但配套的企業較少,像葡萄酒瓶、橡木塞這些配套企業比較少;核心種植區缺少強大的號召力,集安和柳河是山葡萄的主要原料產地,但是缺少強大的號召力,不像煙臺產區和西部一些產區有比較強大的號召力。
這些問題尤其需要當地政府發揮有效的作用,政府需要出臺措施保證產區的生態劃分,保證葡萄的長期品質,以便通化產區長久發展,充分發揮資源、品牌和產業優勢,全面實施葡萄酒城建設發展戰略。
段長青在給通化山葡萄酒產業發展的建議中提到:需要關注和研發適當保糖、果香豐富的清爽型葡萄酒;以現在的北冰紅作為切入點,以抗凍、抗病性比較強的葡萄生產冰葡萄酒;發展葡萄蒸餾酒,可以通過蒸餾技術完成對山葡萄酒的二次開發。
讓特色滿足消費者口味
著名葡萄酒專家李德美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中國葡萄酒風格需要在積累中成就,只有從基本方面著手,經過不斷積累,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風格,憑空想象或是“拿來主義”都是不現實的。
李德美表示,中國風格的塑造至少應該從兩方面入手。首先是以消費者的口味傾向為出發點。我們應當清楚地看到,中國本土葡萄酒的功能只能是供應中國人——主要是在中國本土生活的中國人。因為相對消費來說,在世界范圍內,葡萄酒生產過剩嚴重,并且這種局面短時間內不會有顯著改變。
“即使供需趨于平衡,我們作為后來者也很難分到別人市場的蛋糕。中國本土出產的葡萄酒注定只能在中國本土被消費,不關注中國消費者的產品不會成為成功的產品”。
其次,要針對產區自然條件和特點,確定產品的種類與風格。葡萄酒是極具地域特色的產品,設計葡萄酒的風格,必須充分重視當地自然條件,從品種選擇、種植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釀造技術等方面進行積累,而不能僅僅以主觀想象憑空打造一種風格。
由此可見,中國葡萄酒特色風格的打造,還必須致力于滿足中國消費者的口味,以多姿多彩和極具典型性特征的愉悅風格,滿足消費者對葡萄酒感官品質的體驗。
著名葡萄酒專家張春婭建議,中國各個葡萄酒產區的葡萄酒風格應該適合當地的飲食,與自己依依相伴的中餐去搭配,引起深深的共鳴,中國葡萄酒才能找到未來的方向。
這其中也依賴不斷革新的管理模式和技術支持。
中糧華夏長城酒業常務副總經理陳小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要保持本地區市場競爭,必須讓好企業留下,大企業進來;引進科學有效的管理模式。要引進優良品種,但更要形成自己的地區風格。此外,要進行技術研發與改進,為形成自身風格服務。
但說到底,中國葡萄酒的特色之路,不僅僅在于產品差異,獨特的氣候和環境產生了獨特的產品。此外,我們還應該有文化上的差異,這種差異關乎我們中國人和民族的文化。在我們日常的生活當中,處事的環境當中,中國的特色文化就是體現一種平和的面貌,展現出寬容和默契的氣質。這種體現中國式的葡萄酒文化,如果能夠展現在葡萄酒行業,必將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