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當前白酒行業低迷,但仍擋不住酒企沖刺IPO的熱情。近日,過會成功的金徽酒被輿論質疑原酒自產能力嚴重不足,成品酒或經過勾兌,再次將“勾兌酒”拉回公眾視線。實際上,勾兌酒在行業內是公開的秘密,但仍有民眾談此色變,勾兌酒已然被“妖魔化”,酒廠遮掩避談的背后,是監管力度的缺失,對此,中國酒業協會呼吁在強調誠信的同時,更要升級白酒檢測標準。
觀察:
中低端酒都是勾兌酒
近日,過會成功的金徽酒發布了招股書,然而記者發現,該招股書中的基酒產量與成品酒產量、糧食消耗量與原酒產量等關鍵數據明顯與同行業其他酒企相背離。其中,公司自產原酒產量只占全部原酒用量的18.92%,這意味著71%的原酒需要外購,不禁令人質疑金徽酒是否為“勾兌酒”。
事實上,“勾兌酒”已成為行業諱莫如深的話題。據一位在白酒行業從業十余年的鄭先生透露,目前市面上九成的白酒都是勾兌的。對此,記者走訪了市內部分商超、專賣店后發現,在精品區外,多數品牌都只在成分處標注了水、高粱等主要成分,只有少部分品牌在成分中標注食用酒精、食用香料,但也未標具體含量和配比等。“200塊錢以下白酒不可能是純糧釀造,多為食用酒精勾兌而成,因此品牌酒廠隱匿成分也是擔心自己會因此被拉到中低檔產品,在IPO路上受到影響。”鄭先生如是說。
業內:
此“勾兌”非彼“勾兌”
與酒廠的策略略有不同的是,公眾之所以談“酒精”色變,更多是出于企業以酒精勾兌冒充純糧固態發酵法,所使用香料、添加劑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鄭先生告訴記者:“純糧釀造所花費的時間和經濟成本都較勾兌高,在公眾心中也有‘偷工減料’的意思,加之很多人還對特大假酒案導致多人死亡事件心有余悸,將勾兌酒跟之前的勾兌油混為一談,對‘勾兌’、‘勾調’有所誤解,因此企業都不愿意做過多宣傳。”
事實上,在酒類行業中,“勾兌”多指技術,國家標準中明確規定白酒中可以添加食用酒精,勾兌之后的酒在香氣和口感上會更佳,許多洋酒也是勾兌而成的,可以說在酒類行業,勾兌技術對很多酒企而言,還是核心競爭力之一。
然而,勾兌酒法規的不完善,確實也給一些違規企業的非法添加留下可乘之機,因為目前質量檢測部門相關的檢驗手段和標準對于一些非法添加的檢測難以全面覆蓋。此外,對于目前市場上一些標榜的年份酒,同樣沒有相應的技術手段和檢測標準,只有專業人士憑借經驗從感官上可作出判斷,普通消費者很難區別。 近日,據記者從中國酒業協會處了解到,中國酒業協會已經提出了“中國白酒3C計劃”,倡導品質誠實、服務誠心、產業誠信,同時要升級白酒檢測標準,加強傳統白酒添加食用酒精、添加劑以及年份酒的鑒別技術,白酒標準的系列修訂工作也在進行中。
消費者:
欲蓋彌彰喪失誠信
事實上,在2013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通知,嚴格規范白酒標簽,企業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食品標識管理規定》等標準,標注白酒標識。使用食用酒精勾調的白酒,其配料表必須標注食用酒精、水和使用的食品添加劑,不得標注原料為高粱、小麥。但幾乎所有產品都未執行這一要求,未作明確標識的白酒產品仍在市場大行其道。
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只有少部分消費者在聽到“勾兌”一詞時表現出了憂慮的神色,多數消費者對“勾兌”酒的具有一定的認識。然而,又是什么讓民眾如此抵觸勾兌酒呢?
“其實早就明白酒是勾兌的,大大方方地承認也不會多想,但是在成分中避而不談,只在宣傳語中用‘傳統釀酒工藝與現代微生物技術相結合’這樣專業的字眼混淆視聽,讓人心里很不舒服。”一位消費者如是告訴記者。
分析指出,對白酒企業來說,勾兌酒只是涉及不同生產工藝的中性詞,但對于消費者而言,企業沒有把真相告訴消費者,明明是勾兌而成卻虛假標注“釀制產品”,則關系到商業誠信和消費者知情權。而這種欲蓋彌彰的做法是導致消費者抵觸“勾兌”的原因。
“像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窖藏概念。”業內人士鄭先生介紹,許多白酒都達不到所說的年限,但勾兌酒卻有著不同的概念。以常見的窖藏酒為例,一般而言,勾兌酒所指的窖藏是產品勾兌好后放置的時間,窖藏和洞藏對溫度的要求很高,而許多小廠家因為規模問題沒有酒窖,所謂的窖藏也只是勾兌好后放置了一段時間。“把選擇權交給消費者,他們有權利知道自己到底喝的是什么樣的酒。”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