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貿易便利化,近年來進口葡萄酒在我國市場的增速非常迅猛,高達30%到40%。但不同于白酒、啤酒等酒種,隨著消費習慣日趨成熟,價格整體是從低往高走,進口葡萄酒的售價總體趨勢是由高往低。而在價格發生變動時,目前進口葡萄酒在我國的銷售渠道也在發生變革。7月21日,在由上海國際酒類現代商貿服務功能區、WBO葡萄酒商業觀察、微酒、上海葡萄酒研究院主辦的第一屆進口葡萄酒中國峰會上,與會業內人士對此就形成了共識。
進口量升價降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進口葡萄酒的市場增速為30%到40%,但不同于過往,近年來在市場上60元到100元的進口葡萄酒成為了消費主流。而在批發層面說,以前很難看到低于20元的進口葡萄酒酒,但是現在15元左右的都很常見。”班提酒業&卡斯特酒業董事長李道之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李道之介紹,去年主營卡斯特酒等進口葡萄酒的班提酒業在我國的銷售額為1.8億元,是進口葡萄酒領域的第二大進口商。但有上述感慨的并不只有李道之一人,南京祥虎國際總經理張小祥告訴中國商報記者:“現在已經進入大眾化消費時代,人們喝葡萄酒不再是為了‘面子’,而是為了‘里子’,目前我們公司已經調整策略,銷售的70%的葡萄酒都是100元左右的,這是核心。”
張小祥曾是一名白酒經銷商,看中進口葡萄酒商機的他目前主要代理卡斯特,去年僅做江蘇周邊省份的他,憑借著20余人的團隊,賣了200萬瓶進口葡萄酒,取得了30%以上的增速。
李道之認為,價格決定消費,我國進口葡萄酒市場規模增大的背后,價格的推動因素不容忽視。
確實,來自我國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進口葡萄酒總量達5.54億升,同比增長44.2%,進口額為20.32億美元,同比增長34%。不過,我國進口葡萄酒在進口量以及進口額取得新高的同時,進口酒的均價已經連續兩年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2014年進口均價為3.96美元每升,同比減少4.1%,2015年均價為3.67美元每升,同比降低7.3%。
北京盛初集團董事長王朝成表示,過去消費者對進口葡萄酒的了解比較少,企業利用信息不對稱把酒賣出了天價,但是隨著我國消費越來越理性,對進口葡萄酒的認知越來越高,不同于白酒、啤酒進口總體從低往高走,進口葡萄酒的價格在逐步下降。而當價格逐漸回落時,進口葡萄酒的量隨之出現了大幅上升。
高端渠道萎縮
進口葡萄酒量增價降意味著,進口葡萄酒在我國已經逐漸進入大眾消費層面。而為了應對這種變化,目前進口葡萄酒在我國的經銷體系也在發生調整。
ASC精品酒業是我國知名的進口葡萄酒商,1996年開始進入我國市場。ASC精品酒業銷售副總裁王俊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我國消費環境在發生變化,過去的銷售路徑已經行不通,為此該公司今年已經關閉了三家藏酒軒,準備拓展一些新興渠道如電商渠道等。
據了解,ASC上海藏酒軒旗艦店已經于上個月關閉。王俊表示,藏酒軒主營名莊酒,消費者在這里可以品鑒拉菲、侯伯王、路易亞都、嘉雅等各種名莊酒,還可以享受到高端的儲酒服務和相配套的餐飲服務,但是目前這一模式已經適應不了大眾消費需求,因此該公司最終做出了關閉的決定。
進口葡萄酒經銷商必須面對現實,市場在哪里,就應該朝哪個方向轉型。對于王俊而言,現在了解客戶的市場,提供專業化的服務是最重要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調整渠道的并不只有ASC精品酒業一家。李道之表示,過去班提酒業有很多經銷商并沒有自己的渠道體系,主要通過熟人關系賣酒,能夠把進價200元左右的酒,賣到400元,銷量還特別大,但是目前該公司正在收縮這樣的經銷商,因為這些渠道對企業的長遠發展益處并不大。
最近幾年才進軍葡萄酒市場的蘇酒集團(洋河股份)葡萄酒事業部江家明表示,當前洋河在進口葡萄酒市場的經銷策略是,采用線上線下雙渠道的發展模式,但線上線下會做一定的區隔,如同一系列酒,線上推1.53升、375毫升等包裝,線下主營750毫升,這樣就不會形成沖突。
“目前我們的渠道體系在代理的基礎上,還在逐步開拓終端直營渠道。我們認為所有離消費最近的渠道,能夠直接觸達消費者的渠道,未來的發展潛力都比較大。”張小祥告訴記者。據張小祥介紹,這些直營渠道主要包括煙酒店、餐飲店等。
推品牌貿易化
對于未來進口葡萄酒在我國的發展前景,業內人士普遍看好。王俊表示,2015年中國葡萄酒的人均飲用量為1.2升,日本為2.7升,法國則高達42.5升。這意味著,在葡萄酒上中國目前的人均飲用量還很低,如果中國未來能達到日本的水平,消費量不可想象。
江家明也判斷說,未來三年葡萄酒將成為中國第三個上千億規模的品類,但是性價比高的產品將成為市場主流,暴利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面對未來巨大的消費前景,在經營進口葡萄酒時,企業對目前業內兩個爭議比較大的方向,是做貿易商還是做品牌商,應該如何選擇?
在江家明看來,白酒可以憑借著一個大單品走天下,但是進口葡萄酒如果也延續這條路將是死路一條。“我對做進口葡萄酒的只拿兩三只產品做持懷疑態度,這樣很難成功。最好的模式是通過一個母品牌用貿易的方式分品牌運作。”
王俊透露,當前90后等消費者與60后、70后不一樣,比較注重歸屬化、生活化、個性化,因此進口葡萄酒商要了解這部分人群的需求,去滿足他們的消費需求,提供多種多樣的品牌產品,做全渠道布局。
在王朝成看來,過去行業內人士認為,進口葡萄酒的經營路勁要么是通過大單品品牌化,要么是做貿易商,但是現在看來這兩者并不是絕對對立的,所謂的品牌就是用貿易的形勢來落地。
“拿卡思黛樂舉例說,他們在中國就是既做品牌又做貿易。在線上宣傳的時候像做品牌,但在線下招商的時候又在做貿易。要不怎么給經銷商的價格是20元,還帶盒子,你覺得這是做品牌嗎?而做品牌需要的是大單品,但是卡思黛樂的品牌并不少。”王朝成如是說。
從全世界的葡萄酒發展規律看,一些大的葡萄酒企業如卡思黛樂、拉菲等,都是先打造企業的品牌化,然后在圍繞不同的終端,圍繞不同的渠道,開始進行個性化,用貿易的方式拓展。王朝成進一步表示。
確實,做進口葡萄酒需要在打造品牌的同時用貿易的形勢落地,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渠道的利潤空間,渠道的積極性才會高。張小祥就表示,做進口葡萄酒一定要讓合作伙伴掙錢,給合作伙伴一定的利潤空間,幫助他人賣好產品才是長久之計。“之前有一個經銷商找我拿100萬的貨,問完后覺得他對行業了解不深,我就建議他先拿10萬試試。如果只是圖一時的利潤,他賣不出去,還得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