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我們要敢于挑戰傳統中的舊思想,只有敢于創新才能開創新局面。其實,在這個時代,沒有什么不可能! ≈袊M者在全世界是最喜歡跟風的,原因和中國文化有關。西方國家歷史比較晚,而且沒有中國這樣地大物博。
公元前221年中國就開始走向統一,在之后的2000多年,分分合合,但從漢朝開始,深受以孔子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直到現在,不管世事如何演變,這種文化的大線條沒有改變。反觀西方歷史,比較零碎,雖然也出現過比較大的帝國,但一是統治的時間比較短,二是沒有象中國這樣的文化傳承。
西方主要的文化是從宗教而來。例如基督教對西方的影響很大。其次也有很多哲學思想也有很大的影響。但總體而言,主要是追求個人獨立。西方的民主和東方的民主一個是追求個體的獨立和自由,一個是追求民族的獨立和自由;一個是追求個人的幸福,一個是追求民族的幸福。這就造就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中國人吃飯喜歡的是一群人在一起吃飯,大家共用一張桌,共吃一盤菜。西方的習慣是每一人一盤菜,自己吃自己的。講究個性的人,不會人云亦云;講究共性的人,喜歡看別人,看別人怎么做,看別人怎么看自己。
在中國,消費領袖的意見是決定性的。消費領袖往往是一些領導。有政府領導、企業領導、家庭領導等等。在桌上,領導端起酒杯,員工是不會拒絕的。中國古代傳下來的小段子,都是勸酒的,有時不喝不行。如此種種,造就了中國獨特的飲酒文化。中國的飲酒文化可以說就是群體飲酒文化、已經上升到一定的人性的高度,甚至不喝酒就是看不起對方,舍命陪君子是中國最為獨特的現象。
葡萄酒是舶來品,從很多年前,很多有錢的家庭及高檔的場合,都學習國外,弄點葡萄酒品品。其實質首先并不是因為葡萄酒的健康,而是形象。這一點,從一開始便深深扎根在人們的心里,直到今天。雖然有部分人的確是為了健康,但這部分人可以忽略不計,而且在未來很多年,這種習慣不會改變。
葡萄酒有自己的文化,但按照現在的傳播的方式,得多少年才能讓消費者真正改變觀念?而且,可以肯定,消費者的觀念轉變不是因為葡萄酒的傳播,而是社會現象。所以,在當下,要想葡萄酒的銷量快速提升,一定要用符合中國人、中國消費者最能接受的理念和方式,那就是:別把葡萄酒當葡萄酒賣。
葡萄酒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情調嗎?是一種浪漫嗎?中國人一直以來就不會浪漫、就沒有情調!一直以來,中國大地多災多難,至今,我們還有多少億人口生活沒有進入小康?即使條件好一點的,生活不也在苦苦奔波嗎?我們有多少人能夠有這樣的浪漫與情調呢?
其實,任何一種酒,都是一種溝通載體,西方人更多的是自己和自己溝通,我們更多是和別人溝通。我們不需要天天談論葡萄酒的優雅、浪漫和時尚,在中國的餐桌上,干杯是正常的,是一種習慣,在葡萄酒的文化還沒有真正深入內心之前,葡萄酒的眾多繁文縟節是阻礙葡萄酒發展的障礙,是不能真正消費起來的重要原因。
進口葡萄酒好過國產酒,我相信這是眾多人的心理暗示。但為什么進口葡萄酒一直在中國不能賣過國產酒?最根本的原因有四個:
第一是缺乏品牌效應
品牌是什么?有人說品牌是一種符號。其實,說穿了,品牌就是你選擇的理由。你購買一個包,你為什么要選擇LV、古琦?難道沒有沒有比它們更好的嗎?不是。因為它們是一個在圈子里大家都知道的品牌。我們都生活在圈子里,品牌首先要在圈子里被眾人所熟知,否則,它太小眾難以產生銷量。
其次,一個好的品牌,必須被更多圈子外的人所熟知。圈子和圍城不同,圍城是城外的人不斷地想進來,城里的人不斷地想出去。但圈子是不一樣的。圈子外的人不斷地想進來,但圈子里的人一般是出不去的。一個人的境界太高是不容易下來的。一個人曾經過了很長時間好日子,突然過苦日子,是很難適應的。
人往高出走,人們追求的是幸福的生活,雖然很多人都知道,幸福是花錢買不來的,甚至很多人也都認為幸福和錢的多少沒有必然的聯系。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一個并不富裕的國家和社會,沒有錢人們還有多少幸福?正因為如此,圈子是人們不斷追求的。誰都希望生活在上流社會,也就是上流圈子,而且不想出去。而且還會攀比。
一個真正的高檔品牌就是做到讓很多人現在買不起,但在不斷追求,希望有一天能買得起,也可能一輩子都買不起,但希望永存。如果有一天,我們滿大街的出租車都是寶馬和奔馳的時候,我們開的時候還有炫耀和滿足感了嗎?品牌,就是讓你有了一個理由,一個可以炫耀的理由,一個可以選擇的理由。
卡斯特為什么在短短幾年時間有了比較大的成功?難道卡斯特的酒是最好的嗎?我們自己都知道根本不是。就是因為它已經出現了品牌效應。現在,如果真讓我們數數國外的品牌,我們的消費者能記住幾個?現在的消費者去喝國外葡萄酒,非常茫然,因為不知道選擇哪個,太多了,而且形象等都一樣,難以辨別。
品牌效應不代表你很喜歡它。你喝可樂,為什么要買可口或百事可樂?因為他們是名牌,而其他的可樂你覺得不正宗。很多所謂的廣告或者營銷專家所說,可口可樂代表美國精神,我卻從來沒有喝出過什么美國精神,也從來沒有感受到什么美國文化。耐克運動鞋賣得很好,你覺得是因為耐克的廣告做得好嗎?如果這樣給你5個億你能做出個耐克嗎?如果耐克不是定位在運動鞋從而脫穎而出,能有今天還是比較難的。而現在耐克的品牌效應已經出來了,成為你購買鞋的一種選擇。
我們進口葡萄酒的品牌效應在哪里?首先進口葡萄酒很多連品牌都沒有,何談品牌效應?說進口葡萄酒連品牌都沒有一點都不夸張,消費者看到這么多進口葡萄酒品牌,根本記不住,也分不清,而且都差不多,怎么記住?
人們買東西都有一種心里:買自己熟悉的東西,也就是買保險。因此,不知不了解的,一般不會選擇。而且,中國消費者根本不知道怎么來區分葡萄酒的質量等級、年份、產區等。很多人都沒有去過國外,誰知道那個產區怎么好與不好?年份好與不好也只不過是別人說而已,我們自己根本不知道。
中國葡萄酒自己搞的等級之分,什么優選級、特選級、珍釀級等等,實在是不敢恭維,我很難相信這竟然出于中國幾個比較知名的葡萄酒公司,連這點專業都沒有。甚至還有知名的公司推出了所謂編號系列,澳洲的奔富有編號,我們的編號呢?純粹是無稽之談。
消費者怎么選擇?消費者憑什么選擇?唯一的出路只有品牌。只有有了品牌效應我們才能成為消費者選擇的對象。
What is it?每一個新的品牌都必須解決這個問題。品牌是什么很重要。五糧液是什么?茅臺是什么?拉菲是什么?必須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每一個品牌都有兩個名字,一個是品牌名一個是品類名,只做品類不做品牌最終是為別人做嫁衣,只做品牌不做品類,難以開創全新局面。
拉菲已經是高檔進口葡萄酒的代表,卡斯特是進口法國葡萄酒的代表,這是他們基本的品類劃分,想超越他們必須站在他們的對立面?ㄋ固匾驗橹袊咸丫剖袌鲞沒有出現真正的品牌化,所以它可以成為一個大品類,一個國家葡萄酒的大品類,未來就不行。
但現在依然有機會。而意大利的代表是誰?澳大利亞的代表是誰?美國的代表是誰?不久都會有代表,這是市場的機會。勞力士開創了高檔手表的品類,是因為在它之前沒有高檔手表的代表。
品牌代表什么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要讓你的品牌變得太“高雅”。曲高和寡、好高騖遠是做品牌的通病。很多品牌太過追求精神層面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東西。特別是在品牌樹立的第一階段,一定不要上來就大談精神,在品牌還沒有在消費者心里形成明確的定位時,不要過于談論精神層面。
“喝XXX葡萄酒,生活更美好!”,類似這樣的新產品上市時期的廣告宣傳,是很難讓消費者知道你的品牌到底在說什么?難道有了你就更好了嗎?當一個品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可以上升到一定的精神層面或說應該上升到一定的精神層面。
經濟學上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的概念,空氣有使用價值但沒有價值,誰能說去買一兩空氣?因為空氣是全地球的公共產品;一副舉世珍品的油畫,有價值但沒有多少使用價值。消費者購買一件商品,一定會很關注其價值和使用價值,并力求平衡或者物超所值。在消費者的心智中,位置并不多,第一者生存是極其重要的。如果想第二者也生存,要么遠離第一者,要么站在第一者的對立面。
第二是渠道控制力不強
渠道控制力是什么?是進入渠道的能力嗎?是又不是。確切地說是對渠道資源的控制力。在中國市場,渠道資源是稀缺資源,并不是每一個經銷商或廠家都具備的。特別是在一線城市,水很深,渠道就那么多,大部分控制在幾個強勢資源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