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國進口啤酒量十幾年來首次超過出口啤酒量,我國啤酒進出口首次由順差變為真正意義上的逆差。
據中國酒業協會啤酒分會提供的數據,2014年,我國出口啤酒25.8萬千升,同比上升3.40%,出口額17705.39萬美元,出口單價提高了5.03%;進口啤酒33.82萬千升,同比大幅上升85.59%,進口額40356.66萬美元,進口平均價格下降6.13%。
分析進口啤酒的數量變化和進口國別,可以看出3個特點:
一是我國居民消費水平普遍提高,對中高端啤酒產品的需求猛增。市場需求呈現出非線性增長趨勢,已經不能簡單用量變比擬,用聚變來描述更為貼切。
二是進口啤酒的單品價值相對較高,適用于新型的互聯網銷售渠道,也適用于新興的o2o消費模式。
三是以德國為首的歐洲國家成為進口啤酒的絕對主力,僅德國和荷蘭兩國的進口量已占據全年總進口量的71.66%,可以看出國內消費者對醇厚型特色啤酒產品的市場需求的增加。曾經多年來一直占據進口量一半以上的墨西哥,如今風光不再,其原因是墨西哥生產的淡爽型啤酒和國內大部分淡爽型啤酒產品相比,無明顯差異 性。
2014年,啤酒產品的進出口和2013年相比都出現了增長。值得關注的是進口啤酒的增長,連續3年幾乎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2012年增幅71.44%,2013年增幅65.6%,3年下來累計增長了426.81%。
中國酒業協會啤酒分會秘書長何勇指出,不可否認,進口啤酒量的大幅增長有消費者對生活品質追求的原因,但也有消費者對啤酒這個舶來品追根溯源和崇尚洋貨的情結。德國啤酒和德國的機械一樣,是長久以來國人心目中的奇跡和神話,也有媒體和渠道的刻意夸大。德國乃至歐洲啤酒產品的品質固然優秀,但是,對于日益追求新鮮化本質的啤酒產品而言,進口啤酒顯然有著無可回避的劣勢。中國啤酒業已經成為國際化產業,國產啤酒的品質也早已和國際接軌。
進口啤酒連續3年大幅度增長,不可否認與中國啤酒企業缺乏創新意識有關。多年來,國產啤酒幾乎被淡爽型啤酒“一統天下”,消費者被各種清爽、淡爽啤酒包圍。而近幾年商超里越來越多的進口啤酒,品種多樣,各有特色,包裝形式也有多種,和國內清一色淡爽型啤酒形成鮮明對比。
多年來,中國啤酒業的創新大多是借鑒性創新,也就是奉行拿來主義的“二次創新”。在產品開發上,基本是在別人已有的基礎上做改進和創新。在市場營銷上,為了迎合消費者對洋啤酒的崇尚,有的國產啤酒不惜標榜為“源于純正的××國工藝”,這種方式短期內可能取得一定效果,銷量上升,但也間接向消費者傳達了“×× 國啤酒”就是“好”的理念,進口啤酒量的大幅增長也就不足為怪了。
2014年,我國啤酒產銷量出現負增長,打破了中國啤酒行業連續24年的增長勢頭,其原因包括2014年啤酒旺季的氣候偏涼、“政令風暴”進一步深化對消費市場的影響和葡萄酒、預調酒等其他酒種親民低端產品的大幅增長等,但啤酒總體消費需求趨于飽和才是主要原因。
何勇強調,負增長的出現并不意味著中國啤酒業從此步入下降通道,未來3年至5年,中國啤酒業的消費容量仍有增長的空間。中國啤酒業將迎來市場容量趨于飽和的轉型期,轉型升級就是要從勞動力驅動和投資驅動等傳統驅動力過渡到以創新為驅動力。對于中國啤酒企業來說,缺少的是具有中國元素的“原始創新”,而這種 “原始創新”的累積效應也可以形成中國啤酒業持續發展的創新驅動。
其實,中國啤酒巨頭們已經開始就“原始創新”做出嘗試。青島啤酒副總裁樊偉表示,青啤的新產品開發要求變,要更多捕捉消費者的喜好,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比如根據現在年輕人追求時尚、高端等方面的訴求來開發新產品,針對女性喜好推出果味型啤酒。燕京啤酒副總謝廣軍也說,去年燕京進行了產品結構調整,擴大中高檔酒的占比,比如燕京自主研發的白啤,上市后大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