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被茅臺新的《品牌管理辦法》的消息刷屏,庖丁解酒以為這可能是近一年以來茅臺最值得點贊的動作,沒有之一。
如果,非要找一個量化的標準,來評估這一舉措的未來價值的話,庖丁解酒以為至少值得打個板,茅臺市值超6000億,打個板最少也得600億。
價值600億的新《品牌管理辦法》
茅臺修訂新的品牌管理辦法,主要目的在于兩點:一是保護茅臺品牌價值、防止被透支,著眼未來。二是優化產品結構及提升子公司經營效率,立足當下。
9月26日,茅臺集團新頒布的《品牌管理辦法》主要變化歸納起來有三大點,庖丁解酒整理如下,內容參考新華網、新浪財經等媒體報道。
一是更加突出的品牌地位及管理。
明確出臺新的《品牌管理辦法》的目的,重點保護 “ 茅臺 ”的品牌基因,防止過度產品開發、防止品宣濫用盜用,導致品牌價值被稀釋與透支。
設立品牌專職管理部門(品牌管理辦公室),并且將產品開發權審批限收至集團層面,要求“ 一產品一審批、一廣告一授權 ”,從流程上將極大的約束產品亂開發、廣告亂宣傳的行為與沖動。
二是史上最強力清理品牌數量。
新《品牌管理辦法》修訂出臺時,同步清理品牌及產品,力度在茅臺集團內部,也是史無前例的。
由原214個品牌減至59個、由原2389款產品砍為406款,累計共清理了產品品牌155個、產品條碼1983款。
(茅臺本次品牌產品清理的力度空前,不過力度最大的當屬瀘州老窖新管理層2015年度祭出的 “五大單品” 戰略,據說陸續砍掉近7000個條碼)
三是制訂更嚴格的品管考核辦法。
堅守雙十策略。即除股份公司外的醬香酒、習酒、技術開發、保健酒、白金酒、生態農業、西豐健康六大子公司,每個子公司保留至多10個產品品牌、每個產品品牌至多維持10個條碼。
(相當于每家子公司最多有100個產品條碼,理論上茅臺集團上限最多將擁有700款條碼產品。盡管茅臺清理品牌的力度空前,僅基于品牌價值、經營效率兩點考量,庖丁解酒認為實際上品牌、產品都還是太多,再砍掉90%也無妨)。
提高開發門檻。
一是任務考核。每個品牌銷售量不得低于500噸或銷售收入不得低于1000萬。
二是繳納保證金。每個品牌不低于100萬,涉及分銷的,每個分銷商30萬元。
三是分級考核。完成年度任務且無重大品牌違規行為的為合格級;完成年度任務60%以上且無重大品牌違規行為的為培育級;完成年度任務60%以下或發生重大違規行為,或發生違規行為未按要求整改的,為不合格級。
規定合格、培育兩個等級的品牌將予以保留,不合格級品牌將一律停止生產、終止合作。
茅臺專屬保護。除“貴州茅臺酒”以外的產品,禁止使用“飛天”圖形、“茅臺”、“MAOTAI”、“MOUTAI”、“貴州茅臺”、“KWEICHOWMAOTAI”和“KWEICHOW MOUTAI”商標(目前已單獨授權的產品除外),禁止使用“貴州茅臺酒”特有的外包裝裝潢;
定制產品辦法。
一是定制方式分個性化、模塊化定制兩種。
二是定制酒不得使用條形碼、不得上市銷售。
三是茅臺酒個性化訂制1噸起訂、醬香系列酒及其它10噸起訂,模塊化定制則可以按箱起訂。
四是除股份公司外,子公司年銷售額達到5000萬品牌才能開展定制業務。
為何說這一舉措價值600億
就清理一下品牌、砍一下產品條碼,這就值600億?是的,姑且不說一款飛天茅臺就貢獻了99%營收與利潤。如果茅臺再狠一點、在現基礎上再砍掉90%的品牌與條碼,庖丁解酒以為那將值得上連打兩個板,絕不是忽悠。
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幾家知名酒企、快消品牌的發展歷史,以史為鑒,從正反兩方面的案例或事實加以闡述。
(有無邏輯,自行掂量),嘿嘿
教訓一:五糧液兵敗茅臺,根在產品亂開發、品牌透支。
2005年前,依靠產品提價、大商模式、貼牌OEM,較知名的有金六福、瀏陽河、五糧春、京酒等,助五糧液公司一舉成為中國酒業大王,統治白酒行業10多年。
在2005年,茅臺利潤超過五糧液,直至到今天,兩者間差距何止一個600億,為什么呢?
庖丁解酒以為究其根本原因是五糧液在品牌開發與管理上,是存在嚴重問題的。五糧液的品牌價值,被嚴重透支。表現在:五字輩太多、貼牌酒太多、普五瓶形及標識被濫用、產品區隔小、價格相差大。
茅臺,也有很多開發品牌(但遠沒五糧液、瀘州老窖兩家多),為何能一枝獨秀呢?
庖丁解酒以為除茅臺紅色淵源、醬香工藝等獨有基因外,區別在于模式選擇上,五糧液采取的是大商制、瀘州老窖采取更市場化的區域經銷制、茅臺則一直扁平化的小商制(現在看來很超前,當初可能是沒得選擇的選擇)。
在早期產品推廣、市場覆蓋上,接地氣的、機制靈活、實力雄厚的大商們的渠道效率,的確更高。這樣帶來的結果,主要有兩點利弊:
一是短期內幫助五糧液公司銷售額做得更大,品牌多、產品多、(大商)能量大、覆蓋快,很快就完成了量的拼盤,成就五糧液中國酒業大王。
二是區隔不大的產品多了、大商們各自為政的多了、打擦邊球跟風的也多了,渠道覆蓋效率、終端推廣效率越高,則在市場終端層面造成的消費者混淆問題、品牌透支問題,同步也是越嚴重。
五糧液、瀘州老窖、郎酒、汾酒等都曾在這個上面有過階段性的 “迷糊 ”。近兩年,都在大力的清理、調整。
當品牌多、產品多、團隊多、條線多了時,營銷團隊、渠道商的推廣效率越高時,銷量短期的確能拼得越多,但對后期品牌的殺傷力越強、對品牌稀釋也越厲害,往往會落入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的尷尬境地。
慢慢,你就會發現一個可怕的現實:看似很好的一個品牌,無論你再怎么努力,突然就跑不動了?
這似乎存在一個南轅北轍的悖論,詭異得很。
作為消費者,我們時常會面臨這樣的場景或尷尬。去買酒,放眼望去,在賣場超市的貨架上,都是被少數幾家酒廠的各種顏色、各種名稱、各種規格的產品擠滿了,作為消費者的你一定面臨選擇性障礙。
是五年陳好,還是六年陳的好? 那八年呢?
是花開富貴,還是普天同慶的好?那盛世中華呢?
是紅瓶的好,還是藍瓶的好?那金色的呢?
都是特曲,是老窖正宗,還是五糧液好?那郎牌呢
都講口感,是綿柔好,還是淡雅好?那濃香量最大
當售價800,與售價80的,長得幾乎一模一樣,讓消費者如何選擇?懵圈了!
當售價80,還買一送一時,作為消費者的我快崩潰了,這還是酒嗎?是水吧!
當你決定買800的時,有位熱情阿姨(貼牌酒店促)過來跟你講,這兩款產品都是一家酒廠生產的,酒質都差不多的,我這酒還有禮品送。到這時,消費者差不多暈菜、投降,那拿80的吧。
沒暈的,可能會作出一個意外的選擇,兩者都不要。買了其它酒廠的,且往往會是選一款的全國人民都熟悉的產品(沒品質風險、沒選擇障礙)。
教訓二:一樹三花、群狼戰術,郎酒為何還經歷大潰敗?
郎酒,在2009-2012年間,創造了白酒成長的奇跡。品牌戰略上,堅持“一樹三花“ ,即在醬香、濃香、兼香三個香型上,全線發力。營銷戰術上,堅持的是“群狼戰術”,同區域、多品牌、多戰線、多部隊、各自為戰、業績為王。
攻城拔寨、連年翻番,2012年營收過百億,超過山西汾酒、劍南春。那時的郎酒好風光,業績讓人仰慕、獎金拿得手軟。
大招商、招大商,就是來自于對郎酒的戰術總結,郎酒是白酒招商策略的集大成者。重獎之下,必有勇夫,庖丁解酒也曾見證過那段白酒黃金歲月。
2013年,風云突變。郎酒銷量減大半、團隊有離心、職工討欠薪、價格大崩盤、商家在暴倉等不利傳聞,不時傳來。行業大調整,大家都艱難,但郎酒的起伏表現最劇烈,疊加周某人倒臺后的政治影響,一時氣氛悲壯。
潰敗的原因,庖丁解酒依然認為是在于多品牌、多線條之過,浮于渠道層面的熱鬧,疏于消費層面的落實。郎酒團隊強悍的執行力主要體現在招商上,而市場基礎并不牢固,按經驗來看,也不可能短短一兩年時間就能建立的。營銷團隊的動力,主要是源于高額的銷量獎勵,來自于汪老板的慷慨與一諾千金,據說很多人的招商獎金都過百萬、幾百萬。
郎酒過往的成功,是建立在市場上升期、機制靈活團隊積極高、老板超強魄力及對員工的一諾千金,關鍵在于老板魄力。庖丁解酒定義這樣的勝利,簡稱:梟雄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