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劉嘉玲賣酒了,郭德綱也要賣酒了,本來挺歡喜的事兒,不成想激起了葡萄酒圈不小的波浪。
小皮一篇關于劉嘉玲天貓賣酒的文章,險些演變成一些業內人士的宣泄口,總結起來大部分吐槽的觀點就是:
1.這圈都這么難做了,你們還來湊什么熱鬧啊?
2.連酒都不懂你賣啥酒啊?
3.有錢了不起啊,看你能撐多久?
國外明星也賣酒
明星賣酒并不是稀罕事,早的如好萊塢大導演科波拉,近的如大明星皮特和朱莉夫婦、約翰尼德普,在國外其實已經司空見慣。二戰后才迅速崛起的美國加州葡萄酒市場,更有不少明星名人活躍其中,明星其實對葡萄酒市場發展起到很積極的作用。記得我們當年WSET四級的論文就是關于名人和葡萄酒的問題,也因此查了大量國外名人對葡萄酒市場影響的資料,得到的反饋正面遠大于負面。
“小眾”的進口葡萄酒市場
進口葡萄酒行業雖然也有小二十年歷史,但一直屬于小眾市場,不用說占總人口比例,即使跟白酒、葡萄酒市場相比受眾也有很大差距。我不想討論個中原因,更想討論這種情況對行業的影響。狹窄的消費群體迫使商家拼命保護自己客戶資源,生怕消費者知道的更多或有更多選擇。由于各種原因,開拓客源非常不易,加上近三年市場低迷,造成這種保守心理的惡性循環。低利潤甚至負利潤經營的酒商都謹慎守著自己的一畝地三分地,無暇投入精力開拓市場。
“脆弱”的進口酒從業者
在這樣的時期,明星高調賣酒,似乎觸動了酒商脆弱的心理防線。2012年以來的“三年饑荒”已經讓我們憋了一肚子氣,你們這些明星還來攪局,這是不讓人活的節奏嗎?試想,如果在市場景氣時期,大家是不是會覺得越多人參與更好呢?
過去十多年的進口葡萄酒市場,一直停留在兩頭粗中間細的狀態。高端酒、高價酒暢銷,因為有大批政府和禮品采購需求。超低價酒好賣,因為普通老百姓也買得起。結果是十年來消費群體擴張不明顯,眾人都在爭奪既定的有限客源,十幾億人口的潛在客戶沒人開發。
該為明星賣酒鼓掌
每家酒商進入這行之初都看中了十幾億人口的市場前景,但發現投入產出不成正比后馬上就會老老實實的保守起來。明星代言?別開玩笑了,動輒百萬的代言費要賣多少酒才能回本。
相反,明星本身具有眾多粉絲,他們賣酒不正是為葡萄酒行業推廣嗎?如果能成功帶動更多人喝葡萄酒,酒行業的老大難問題就解決了。用不著擔心粉絲只喝自己偶像的葡萄酒,你見過誰一輩子只用一種洗衣粉,只噴同一種香水?不是競爭太激烈,而是觀念太狹隘。這行遠不是紅海市場,有無限廣闊的市場沒被挖掘,我們需要真正有想法、有執行力的企業家帶領大家突破瓶頸,不需要故步自封、自以為是,更不需要互相吹捧、相互排擠。
進口酒行業缺少精英
這行字寫出來必然引來爭議,但卻是不爭的事實。行業缺少精英,包括我自己,遠算不上精英。本人非葡萄酒科班出身,身邊的朋友、同學遍布各行各業,多年觀察下來發現,論天資、論能力、論勤奮,自己和其他行業的朋友相比沒有優勢,甚至差距不小。平時和同行交流也不時聽到類似感慨,葡萄酒行業體量小,資金沉淀有限,難以吸引頂級人才關注。個別酒商喜歡拿廉價酒賺暴利,四處尋找不差錢的冤大頭,給行業造成不良影響。不是這些“冤大頭”比你傻,而是人家根本沒工夫研究你。也見過在其他行業做得很不錯的人短期進入葡萄酒領域,后來大都因各種原因離開。出現這些現象,是不是我們行業本身存在痼疾呢?
一個行業,一個公司的發展,靠的是有創意、有信念,敢于執行的企業家和團隊,克服困難,一步一步開拓出來。不應該充斥著類似成功學大師的論調,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歌舞升平,對外界或充耳不聞,或設置障礙。需知,任何東西都是守不住的,只有敞開懷抱,擁抱世界才能不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