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調整的必然結果,是帶來了更加理性的發展思維,大至產業集群,小至酒企廠商,都在尋找最符合自我的市場定位與價值定位,只有定位準確,才能確保發展的科學性和持續性。
茅臺、董酒等傳統名酒所在地貴州遵義,為了推進地域白酒經濟的產區化發展,在原有“國酒之鄉”的基礎上,提煉出“中國白酒之心”的產區定位規劃,突出遵義獨特的醬酒生態優勢和行業地位,近年來成功吸引了娃哈哈集團、海航集團及各方產業大鱷入駐;瀘州老窖和郎酒的所在地四川瀘州,歷來享有“酒城”盛譽,當地將白酒產業明確定義為基礎產業、支柱產業和核心產業,提出“全力打造中國最大的白酒產業集群”,根據這一目標,當地升級打造了“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并在白酒酒莊的創新建設方面走在了行業前頭,有力推動了瀘州白酒產區的國際化升級,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輸出了更強大的動力。
作為中國葡萄酒的核心產區,煙臺葡萄酒的未來發展,同樣要以精準定位為依據,包括煙臺葡萄酒的歷史定位、行業定位和社會定位,從這“三維”角度出發,進一步延伸出產品定位、文化定位、品牌定位等,煙臺葡萄酒的發展脈絡將更加明晰,其發展動力將更加充足而持續。
歷史賦予煙臺葡萄酒的傳承責任
現代中國葡萄酒的發展,與煙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這種穿越120多年的歷史與基因,賦予煙臺葡萄酒傳承之責。無論煙臺葡萄酒在未來走到多遠,對歷史的傳承都應該是它最閃光的亮點。
將時光追溯到1892年,著名愛國華僑實業家張弼士懷著“實業興邦”的夢想,先后投資300萬兩白銀,在煙臺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中國葡萄酒工業化的序幕由此拉開。張裕作為中國葡萄酒行業先驅的歷史地位已無可更改,同樣,煙臺作為中國現代葡萄酒起源的地位也被歷史所牢記。
而在1915年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張裕葡萄酒又摘得象征賽會最高榮譽的甲等大獎章。這一經歷這既讓中國葡萄酒受到了全世界矚目,更打開了煙臺葡萄酒對現代工業文明的視野,百年之后煙臺葡萄酒產業的領先發展,或與當時由大洋彼岸帶回的“種子”不無關系。
1987年,煙臺被國際葡萄和葡萄酒組織(OIV)授予“國際葡萄﹒葡萄酒城”稱號,這也是至今亞洲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標志著煙臺葡萄酒產區的整體實力,以及這里為全球葡萄酒產業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這無疑是中國葡萄酒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時刻。
擁有如此深厚而豐富的歷史內涵,煙臺葡萄酒有充分理由走傳承路線,引領中國葡萄酒的文化與風格建設,或者說,依托歷史傳承的煙臺葡萄酒文化,將來要成為中國葡萄酒的一個主體符號。
近20年來,中國葡萄酒從不缺乏對別人的模仿和借鑒,但我們自己的傳承卻遠遠不夠,缺乏將國產葡萄酒與地域人文、民族文化的有效融合。由此帶來的結果是,盡管中國葡萄酒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就其在全球范圍的影響力來看,與當前我國經濟實力和文化事業所處的國際地位并不相符,與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相比也存在明顯落差。
從產品屬性來看,葡萄酒不僅是農業產品或工業產品,更是具有高附加值的精神產品和文化產品,葡萄酒產業具有文化創意產業的鮮明特征。這也成為全球葡萄酒行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無論是法國、意大利等舊世界國家,還是美國、澳大利亞、南非等這些新世界國家,都越來越注重對葡萄酒產業的文化升級,甚至將葡萄酒產品作為本國文化與價值觀的輸出載體,將葡萄酒品牌作為本國文化發展的重要成果與符號。
以煙臺為中國葡萄酒的縮影和代表,葡萄酒在這里的文化底蘊優勢非常明顯,隨著中國的國力強盛與經濟發展,中國葡萄酒的未來發展道路,應該在堅持產區建設、品質提升的基礎上,不斷挖掘傳播自身的文化魅力,以文化軟實力影響全球葡萄酒市場的競爭格局。因此,我們關注煙臺葡萄酒的未來發展,重在著眼傳承,看煙臺產區如何演繹東方海岸的葡萄酒文化,看煙臺葡萄酒如何展現“美酒仙境”的生活方式。
煙臺產區應當成為中國葡萄酒傳承發展之路的開創者。
行業“心臟”要保持創新活力
煙臺產區在整個中國葡萄酒產業中扮演著核心角色,這不僅與煙臺葡萄酒產量和經營規模所占行業比重有關,更是由中國葡萄酒產區間的內在聯系所決定的。
以張裕為例,其葡萄種植基地遍布于全國六大產區,除位于煙臺當地的8萬畝基地外,在遼寧桓仁、北京密云、陜西渭北、寧夏賀蘭山東麓、新疆天山北麓,張裕還建有總計20多萬畝葡萄基地。換言之,誕生于煙臺的張裕葡萄酒,發展至今,其七成以上的生產基地分布在外,為張裕提供了不同風格、不同特色的優秀產區品種,同時也將張裕這個優秀品牌與各個產區分享,成為這些產區壯大發展的重要助力。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威龍身上,其三大生產基地分別位于山東煙臺、甘肅武威和新疆霍爾果斯。特別是其建于武威的有機葡萄酒基地,堪稱中國葡萄酒的劃時代之作,即便從全球范圍加以審視也具有領先的有機生產水平?梢哉f威龍有機葡萄酒正是煙臺產區的品牌資源、戰略眼光與武威的生態優勢、有機條件的融合杰作。
煙臺葡萄酒產區的特殊性正在于此,由于企業的發展需求,而將煙臺產區與全國其他產區聯接在一起,煙臺在角色和功能上就像人體的“心臟”,其良好發展會向其他產區輸送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彼此之間形成良性循環;如果煙臺產區發展不利,則很可能給其關聯產區造成連帶的負面影響。
行業“心臟”的特殊地位,要求煙臺葡萄酒成為創新發展的引領者和先行者,比如對產區風格個性化的塑造、對新興渠道平臺的運用、以及研究更適合中國人的葡萄酒飲用方式,這些工作都應該由煙臺產區率先為之,并將經驗成果與行業分享。如果“心臟”缺乏創新的活力與魄力,那整個產業很可能長期停留在低級競爭階段。
事實上,煙臺產區在創新發展方面確有作為,如針對大眾化、日;M的產品創新,如本土化、個性化的品牌創新,如對特色葡萄品種的選育種植,包括營銷渠道、文化傳播等方面的創新調整,都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而更加令人期待的是,通過產、學、研領域的密切合作,如煙臺市葡萄與葡萄酒局、濱州醫學院、煙臺市葡萄與葡萄酒學會近期達成的合作框架協議,煙臺產區還為產業創新發展建立起長效的保障機制與平臺,這意味著創新發展將成為煙臺葡萄酒的新常態。
“心臟”的創新活力,也讓我們對中國葡萄酒產業的未來更具信心。
葡萄酒的社會定位:回歸生活
定位煙臺葡萄酒的第三個維度,是它的社會定位。在世界上那些因盛產美酒而聞名的地方,當地社會與酒業往往有著緊密聯系,這其中有些是因為酒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對當地貢獻重大,而即便是在一些對酒業經濟依賴度并不高的地方,其同樣樂于將酒業作為一種地域特色,加以濃墨重彩的渲染打造。究其原因,因為一座“酒城”能夠帶給人們更高的生活品位和生活品質,是更具“幸福指數”的生活體驗。因此,從社會定位的考慮出發,煙臺這座國際葡萄酒城,其產業發展應該進一步融入到當地的生活文化。
我們以往習慣的說法,是要打造企業文化,傳播葡萄酒文化,經過市場調整期的影響,又進一步意識到要樹立相應的消費文化,那么對生活文化的積極影響,或將是中國葡萄酒接下來的發展趨向。當然,這種發展方式又將為國產葡萄酒體驗營銷帶來強有力的推動。
在煙臺,人們的日常生活與葡萄酒結合得非常緊密,這里有大量的自釀酒愛好者,當地人接待賓客時往往首選使用本地產葡萄酒,各種葡萄酒的興趣培訓、品鑒交流活動也非常頻繁。但這只是煙臺作為一座葡萄酒城,其在葡萄酒回歸生活過程中具有的種種優勢,葡萄酒對生活文化的影響,與人們幸福指數之間的關聯度,還可以進一步提高。
比如為人們提供更多“物化”的葡萄酒文化,使葡萄酒成為城市元素之一;比如塑造以葡萄酒為象征的、綠色、健康、生態的城市文明;比如以葡萄酒為“主角”的特色餐飲文化、旅游休閑文化等。我們在采訪中了解到,煙臺現已較為系統地開展了葡萄酒自釀大賽、酒店侍酒師培訓、葡萄酒營銷師培訓等活動,并組織多方資源共同研究葡萄酒與魯菜的搭配方式,讓葡萄酒回歸生活,煙臺已經走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