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是中國進口葡萄酒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在這之前,中國人主要喝的還是國產葡萄酒,而這一年則成為進口葡萄酒的黃金期。
四個階段
從這一年至今,我把中國進口葡萄酒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1996-1998年,我認為是進口葡萄酒的第一個階段。
在1996年,有不少進口葡萄酒進入了中國。但由于國人對葡萄酒還是缺乏認識,又不理性。經常說好的時候捧上天,不好的時候踩在地上。當進口葡萄酒風光了不到兩年,人們突然聽說出現了法國垃圾葡萄酒進入中國的事件,導致整個進口葡萄酒行業到了1998年左右出現了下跌的態勢。
在進口葡萄酒沉寂下來的這幾年,從1998年-2005年之間,中國市場成為了張裕、長城、威龍、新天等國產葡萄酒的時代。
進口葡萄酒重新進入中國,還是2005年的最惠國關稅實行后。2001年,中國經過談判加入了WTO。2005年,實行了最惠國關稅,從這一年到2008年,我認為是進口葡萄酒在中國的第二個階段。
這是個暴利的階段。這期間,被踩到地上的進口葡萄酒又被捧上天了。因為這期間名莊酒進來了。由于部分官員喜歡喝拉菲,導致拉菲在全中國風靡。但不少百姓有所不知的是,拉菲也是一個集團公司,旗下除了正牌拉菲,也有許多不同的品牌,一些商業品牌也就一兩百元左右。但在這期間,不少名莊酒都賣出了極高的價格。
到了2008年,香港實行了葡萄酒的零關稅政策。這個政策把葡萄酒陣地從國外推到了香港,相當于就在自己的家門口。從這一年開始到2012年,中國的進口葡萄酒行業由暴利轉為了投機階段。在沿海地區的葡萄酒消費者,開始知道了什么好什么壞,特別是廣東、福建、浙江、上海。這個時候,內地又開始受到了葡萄酒的影響,內地還出現了高利潤階段。這使得沿海葡萄酒往內地推進。
此外,2008年是世界金融危機,這時候中國投入了4萬億。這也整個拉動了葡萄酒的消費。
因此,2008年-2012年,我認為是進口葡萄酒在中國的第三階段——投機階段。
第四階段是2012年以后,這期間葡萄酒又回歸了理性,特別從2013年開始,消費者開始慢慢知道原來拉菲集團也有多個品牌,也知道了全世界各個產區有好有壞,并不是所有酒都很貴。這個時候拉菲的酒價被腰斬,好多名莊酒的價格普降了30%-50%,名莊酒開始變得越來越難賣。在這期間,中國的葡萄酒消費進入了理性餐酒時代。這跟中國的收入結構有關系,中國的收入結構開始又金字塔形往橄欖形轉變。中產階級的增多,讓大家喝酒開始尋找符合自己身份的葡萄酒。餐酒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F在中低檔的酒是主流。
廣東依然是進口葡萄酒市場消費龍頭
在2012年以后,表面上看來,廣東的銷售好像出現了下降,而我認為實際上并沒有。廣東省依然是中國進口葡萄酒的消費龍頭。
第一,從數字上看,廣東的葡萄酒進口量是10萬左右,上海是12萬噸。別看數字層面上海大于廣東,但很多葡萄酒從上海進口,最終還是到了廣東。我了解的許多廣東省的進口酒商,都在上海進口。況且上海市的葡萄酒消費量也不如廣東一個省。
第二,表面看來廣東的銷售落后,其實不然。廣東的葡萄酒文化積淀更深厚,暴利時代、風起云涌的時代早已過去,F在內地很多省市開始欣賞葡萄酒,走入理性,但卻走的是廣東省2008年-2012年早已走過的時代。廣東省比其余地區對葡萄酒的認識更為理性,人們更懂酒,也形成了一個中產階級喝酒的階層,這一階層是飲用進口葡萄酒最為忠實的群體。
第三,現在公務消費沒有了,大家自掏腰包,買的都是適合于自己身份的酒。名莊酒沒那么厲害了。這讓人感覺廣東的葡萄酒消費是在降低。但這跟中產階級成為葡萄酒消費主力軍有關。而廣東的人均收入在全國還是處在前列。
如何利用好廣東的幾大優勢?
我認為廣東是全中國最早做葡萄酒,也是最早認識葡萄酒的。也做大了這個產業,這個產業的傳統營銷模式可以保留,但也必須進行相關變革。
第一,可以幫助內地酒商采購酒。因為廣東酒商更加懂酒,當內地有人需要時,可以提供采購服務。同時利用廣東到香港的便利條件,提供更為便利的物流通關服務。
第二,可以幫助內地酒商進行做自己品牌的貼牌。因為廣東的酒商對海外的認知更有優勢。
第三,利用資本優勢,通過金融手段幫助內地的客戶采購。
第四,教育。這是賣酒的重要手段。在普及葡萄酒文化的過程中,做自己的生意。
第五,自貿區優勢。廣東現在有三個自貿區。相當于把香港搬進來了。里邊可以存酒、選酒。國內的客戶可以到廣東來選酒,廣東酒商可以在國外直接采購,通過廣東幫助客戶通關,境內關外,更加方便。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優勢。
當然,這一切最好要依托于互聯網,廣東省的葡萄酒企業,連鎖零售是大的亮點,比如富隆、駿德等,都是廣東的企業。然而,在互聯網背景下,現在中國不少電商企業發展更大、更快。廣東做的不好,這是事實。在這方面廣東酒商必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