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014年這五年,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五年,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國民經濟長足發展,居民消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這五年,也是我國釀酒行業經歷市場競爭歷練的五年,從高速發展到驟然降速,再到困難重重、舉步維艱,再到當下的平穩發展。
從酒業這五年來看葡萄酒行業的趨勢,如果把葡萄酒2010年~2014年的產量增速畫一條線,大致可看到與酒業這五年的增長曲線相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0年~2014年,葡萄酒產量的同比增長比例分別為:12.38%、13.02%、16.90%、-14.59%和2.11%。
未進入深度調整的2013年之前,葡萄酒產業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但在2013年出現大幅度下降,2014年止跌。銷量下降的同時,產業銷售收入和利潤降幅也很驚人。
從葡萄酒主要企業的生產、銷售情況看,又是另一種情況:從2010年的銷售旺季開始,葡萄酒銷售市場就出現增速明顯減緩的跡象。進口葡萄酒同樣從2010年開始調整,進口量明顯下降,特別是2升以上的產品。
讓我們再來細看一下中國酒業這五年,以此觀察葡萄酒發展的趨勢,作出應有的判斷。
產業結構日趨合理
酒業這五年變數重重,但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產業結構調整出現陣痛,結構變化又帶來產品結構的改變。
產業結構出現如此局面,其實是文章來源華夏酒報2010年~2014年這五年,釀酒產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居民收入的明顯改善,滿足了人們社會生活中物質與精神兩方面需求的酒類產品開始升級。
高端酒類產品一度占據消費主流,并贏得量價齊升。但隨著限制“三公消費”和中央軍委禁酒令等政策的推出,高端酒類消費市場受到重挫,中低端產品銷售逐步上升,行業利潤下降,產業大量優勝劣汰淘汰產能,產業結構得以優化。
自2010年~2014年,釀酒產業結構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布局,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產業集群、打造特色經濟區域集群、以及市場并購等手段有力地提高了產業集中度和企業競爭能力。
從全產業來看,資產規模在4億元以上、年銷售收入在3億元以上、員工數量在2000人以上的大型企業數量由2010年的43家增加到2014年的108家,占全產業的比重由1.45%上升到4.15%。企業集團化、規;鸩叫纬桑@些企業集團的形成與壯大,引領和規范了行業的發展,成為行業的榜樣和中堅力量。
從產業結構帶動的產品結構改變來看,2010年以來,隨著市場消費環境的不斷變化,釀酒行業主動適應市場需求,產品結構進一步趨于合理,產品品類更加豐富。在葡萄酒產業中,干型佐餐葡萄酒生產躋身世界葡萄酒行列,白葡萄酒比例逐年增加,甜型、半甜型和起泡葡萄酒全面更新升級,市場呈現多樣化格局。
當然,產品結構也逐漸優化。隨著2010年開始的產業生產、銷售形勢的變化,葡萄酒產品結構逐步改變,在高端產品銷售大幅下降的同時,中低端產品的銷售逐步上升,2014年中低端產品銷售的比重明顯增加。
葡萄酒在產業層面的調整是,以往產業形勢好,大部分葡萄酒企業都過著好日子,但在2013年銷售大幅度下降以后,倒逼了產業一批效益差的企業淘汰,而張裕等龍頭企業則在2014年開始回升,甚至比以往實現更大的增長。
調整仍是任重道遠
盡管葡萄酒龍頭企業張裕公司已在2014年下半年之后連續三季度出現業績維穩態勢,但從整個酒類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葡萄酒行業調整仍任重道遠。
以產業結構調整來看,由于我國各地酒類生產企業數量眾多到難以準確統計,為產業集中度提升帶來了難題。行業內存在著重復建設、資源配置不合理、行業門檻過低、產業規模過于松散的現象。特別是無證經營的小型酒廠,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對全行業的食品安全造成隱患。過去行業高速發展期間,大、中、小型企業發展空間都較為寬松,行業集中度難以提高。但進入行業調整期后,企業間形成擠壓式發展趨勢,大型酒類生產企業在資金、規模、品牌上的優勢逐漸體現,行業集中度有望出現上升的勢頭。
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也將推動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例如,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日前聯合公布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5年修訂)》,短期看對產業影響不大,但長期來看,在利潤率降低的情況下,產業對資金的需求增強,外部資本將有機會參與到酒類產業的整合調整中,加速產業集中。
今年仍是我國深化國企國資改革的重要時期,國家提出要提高國有資本的運營效率,打造市場化運作平臺,有序實施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勵和規范投資項目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股。體制的變化可極大地提升企業靈活性、積極性和效率,帶來新的增長動力。目前部分酒企已經開啟自我改革,開創優秀經銷商入股廠商的模式,筑造新型的合作關系,形成利益共同體,共同構建產業發展新思路。
酒類產品結構調整層面也需完善。長期以來,市場對高端餐飲、高端酒品需求的不斷增加,形成并不斷強化了酒類市場消費“倒金字塔”型的需求結構,從而使得酒類生產企業追逐高端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引發了產品結構的失衡。但自2012年度限制“三公”消費等措施出臺以來,酒類市場銷售出現量價齊跌的現象,2013年葡萄酒行業各項指標增速出現下滑,甚至全年負增長20%;進入到2014年,釀酒行業產量、銷售增速繼續下滑,利潤出現負增長,全產業進入“微利時代”。
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對《華夏酒報》記者表示:“這是釀酒產業沒有完全適應新的消費需求,產品結構調整不到位的表現。我們提倡回歸大眾消費本質,依照不同市場和消費群體,發展中、高、低端產品,充分研究消費市場,把握多元化需求。要找準自身產品定位,進行消費市場細分,摸清消費者偏好,順應需求調整口感、風格、內在品質,充分顯現個性化。在逐步拋棄‘團購’、‘政商’消費模式后,酒產品的‘個人消費時代’即將來臨,酒類產品將逐漸回歸日?煜返谋举|。”
當前,仍有很多葡萄酒產品的價格定位,不是從市場、消費者和產品品質出發,而是從經營者甚至是領導的意愿出發,價格脫離了市場,因此失去很多消費者,提高性價比和個性化,將是葡萄酒行業產品結構調整的趨勢。
“消費理念愈來愈成熟,消費層次更加豐富,消費市場將更加細分,而產業增速放緩,利潤空間壓縮是未來一段時期的發展常態。”王延才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廠商要重視消費需求呈現出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特征,重視產品品牌的辨識度和信譽度。高端產品要尋找新的消費群體和消費環境;中端產品競爭局面將日益激烈,要樹立品牌特性,堅持品質保證;低端產品要注重挖掘和積累忠實消費群體,逐步建立起健康完善的產品結構。
業態革新勢在必行
中國酒業協會葡萄酒分會秘書長王祖明跟《華夏酒報》記者曾提及,他從2010年開始提倡創新葡萄酒市場推廣模式和本土葡萄酒文化建設。這一問題他談了幾年,隨著2010年后消費市場的變化,一些企業適應變化,改變推廣模式,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但也有企業仍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渠道(經銷商)上,忘記了真正的終端是消費者。“推廣模式的陳舊、營銷人員葡萄酒專業知識的缺乏,葡萄酒文化建設不能有機地結合,已經不能適應消費市場的細分和變化”。
葡萄酒行業經歷這五年,其實是又來到了一個新的關口,在面對新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遇到了新的問題,面臨新的挑戰,這需要我們在思維、技術、運作模式等方面有所突破,并以客觀、冷靜、科學的態度,長遠的發展眼光來看待、分析產業的調整期及其真實原因,并探討應對策略。同時,要利用這個可能并不是很短的調整期,做實產業、企業的基礎,提高自身的競爭實力,使其在今后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健康、持續發展。
“現在回頭去看,我們前幾年提出的問題及一些觀點,已經在實踐中逐步予以證明,如果能夠面對問題,在思維、技術、運作模式等方面有所突破的企業,很快適應了市場的變化,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很多產區、企業的思維,還沒有從以前的模式中跳出來,因此,有必要再強調前幾年的觀點,使國內的葡萄酒產業盡快全面走出困境。”王祖明表示。
長期以來,釀酒行業致力于提升中國酒業機械化、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以提升生產技術工藝水平。而現在葡萄酒技術已達到世界主要生產國水平,甚至領先世界。葡萄酒行業宣傳的健康飲酒理念和葡萄酒企業積極興辦酒文化博物館,對樹立行業良好形象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高端葡萄酒人才教育正在形成體系,低碳綠色產業發展模式初具雛形。
但我們仍面臨著一系列的業態革新。比如說,傳統酒類市場銷售依靠經銷商地區代理制的層層流通,現如今面臨著連鎖經營模式的突破。連鎖經營模式壓縮了酒類流通環節,開創專業購買場所,更直接面對消費者,給流通市場帶來積極作用,我們需要革新流通模式。
今年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反復提及了互聯網的作用,提出要“把以互聯網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新興消費搞得紅紅火火,讓億萬群眾的消費潛力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而我們也看到,電商擁有全新的銷售網絡和運營模式,代表了新的業態革命,在家電、服裝、小商品等行業已經取得了革命性的變化,酒業電子時代已勢不可擋。借助“互聯網+”,未來酒業通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不僅將改變消費市場,更要改變消費習慣,讓廠商和消費者的關系發生巨變。這
種思維模式的轉變,是一種提升消費服務和精確消費人群的重要變革。
2015年一季度,葡萄酒產業開局良好,利稅恢復正增長,為全年打下良好的開端。未來,我們還需把握酒業“新常態”的基本面,謀事而定、乘勢而動,引領葡萄酒業態新一輪的業態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