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最新的官方數據統計,白酒行業有近6000億的規模,是一個十足的“高富帥”。葡萄酒行業肯定不足900億,但增速驚人,十分靚麗,是一個靚麗的“小美人”。高富帥對小美人有著愛慕之心,從茅臺、五糧液到青青稞、景芝,眾多的白酒企業都在染指葡萄酒,上演一場場激動人心的“染紅記”。但是毫無疑問,在征服小美人的過程中,有著各種追求的艱辛。更重要的是,高富帥要搞清楚小美人喜歡的是什么?葡萄酒與白酒有著怎樣不同的營銷規律?
微酒采訪了很多的專家,整理出此篇文章,提供參考。
那些“染紅”的白酒企業
白酒企業染紅的很多,茅臺早在進口葡萄酒還不是很火爆的時候,就進入葡萄酒行業,茅臺葡萄酒相信很多行業的人士甚至都沒怎么見過,但是茅臺屬于很早看到葡萄酒機會的企業之一,只是茅臺葡萄酒的業績與茅臺酒的業績差距甚大。
星得斯是洋河的葡萄酒品牌,以智利葡萄酒為切入點,洋河進軍進口葡萄酒引起的關注度更高,這是一個超級大玩家。今天洋河的星得斯也以近5個億的銷售額成為進口葡萄酒不可忽視的力量。
上市公司中,還有一家,采用了更為重資產的策略,那就是青青稞酒。青青稞在美國收購了一家酒莊,馬克斯威是其葡萄酒品牌,據說現在年銷售額在幾千萬。今世緣酒業也在去年進入葡萄酒領域,推出了自己的葡萄酒。
還有很多,坊間一直傳言瀘州老窖在集團層面會進軍葡萄酒,而五糧液集團也一直有自己的葡萄酒品牌路易艾希納。還有山東省龍頭企業景芝,也在進軍葡萄酒。
從整個格局上看,白酒企業做葡萄酒主要分為三種模式:
一是輕資產重品牌,洋河星得斯就是這樣的模式,與國外酒莊合作,在生產上高度輕資產,但是重點打造自己的品牌。景芝酒業的斐王葡萄酒也是這一模式,只是在酒莊的合作對象上,選擇了與中糧名莊薈合作。
二是重資產重品牌,青青稞在美國收購了酒莊,這一重資產的模式是很多國內“土豪”級投資者投資海外的主要模式,有很多的投資人都選擇了這一模式進入進口葡萄酒,比如通靈珠寶、馬云、趙薇等名人都是如此。對比這些名人,青青稞在營銷渠道上有一定的優勢。
三是純粹的進口貿易,比如五糧液集團的路易艾希納。這一方式比較少見,這也不是五糧液的戰略性舉措,這一模式會逐漸被淘汰。與此同時,包括茅臺用自身的品牌去做,未來也不大可能會成為一種主流模式,畢竟,品牌的背后是銷量的背書,銷量最大的產品就是品牌的形象,茅臺銷量最大的是茅臺飛天,這是茅臺品牌的形象,不大可能會承載一個葡萄酒品牌。
白酒這個高富帥與葡萄酒這個小美人
2015年,按照中國酒業協會通報的數據。去年規模以上釀酒企業實現銷售收入是9229億,同比增長5.34%,實現利潤總額1018億,同比增長3.93%。這里包括白酒、葡萄酒、黃酒、啤酒、其他酒,其中白酒有近6000億,葡萄酒400多億。按照產業規模算,毫無疑問,白酒是一個高富帥,規模大利潤豐厚。而葡萄酒,即使考慮進口葡萄酒,產業規模和白酒的差距還是很大。
但是看絕對數的同時,也要考慮相對數,也就是增速,按照協會發布的數據,葡萄酒的增速比白酒快一倍!
進口葡萄酒方面,從2005年到2015年,進口從5355萬升增長到55526萬升,10年之間,增速高達936.91%!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白酒非常難過的這幾年,2013年,進口葡萄酒下滑4.47%,2014年小幅增長1.6%,但是到了2015年,進口葡萄酒迅速回暖,飆升44.6%,直逼2010年67%的最高增幅。
毫無疑問,葡萄酒雖然小,是個小美女,但是卻是一個靚麗的小美女。作為同根生的酒類,白酒這個高富帥紛紛追求葡萄酒這個小美女。一曲曲的“染紅記”在各大酒廠上演,在酒商中更是此起彼伏,有賺的有虧的,但是總體上,都有一個共同的意識:葡萄酒有廣闊的未來。只是這個追求的過程充滿艱辛,因為,白酒與葡萄酒在營銷上有著截然不同的規律。
白酒的控價VS葡萄酒的裸價
曾經有浙江地區的經銷商告訴我們,在當地,幾乎沒有一個大一點的煙酒店都有自己代理的紅酒品牌,當然,是進口葡萄酒。因為這一幾近“畸形”的結構,決定著每個店面對單一產品毛利的要求極高。這對擅長于控價的白酒企業來說,操作起來有一種巨大的無力感。因為渠道追求高毛利,在品牌沒有起來之前,實際上渠道的動力會非常弱。價差不足,渠道沒有推力,如果留足了價差,廠家的品牌投入又沒有空間。
所以廠家要能夠忍受這一緩慢啟動的市場過程,對于品牌的投入需要長期的堅持,這對于白酒企業而言,挑戰是很大的。重要的是,作為進口葡萄酒品牌,沒有了之前自己白酒天然的根據地輻射效應,這種投入,在龐大的市場空間面前,又顯得充滿不確定性,這是矛盾之一。
多經銷商&單一經銷商
葡萄酒是一個規模比白酒小很多的市場,這種規模小,意味著在一個地級市市場容量的空間是有限的。比如白酒在一個地級市可能有10億的容量規模,而葡萄酒可能只有5000萬。所以白酒品牌的切入,可以在一個地級市找三五家經銷商,從而扁平化把市場做深,快速啟動市場,理論上每家至少有2個億的潛在空間。但是如果只有5000萬的市場容量,交給5個經銷商,每家只有1000萬的理論空間,這會造成商家嚴重“吃不飽”的狀態。
在采訪中,浙江的葡萄酒經銷商告訴記者,進口酒本來就多,每一個品牌獲得的份額都是有一定數量的,這個時候,與其跟著一個廠家做一個空間并不大的事情,不如把單瓶利潤做高,現階段做一個自己的品牌。這種心態并不少見。
全國化&區域化
有經銷商說,為什么白酒好?因為從鄉村飯館到城市餐館,都可以喝白酒。真正的幅員遼闊,不論什么經濟發展程度全部通殺。但是葡萄酒不是,經濟越發達,城市越開放,這個地方的葡萄酒飲用文化和消費量就會好很多。
因此,這也造成了葡萄酒行業一種與白酒特別不同的品牌格局。白酒行業存在眾多的品牌和銷量都區域化的企業。因為在當地市場,足以支撐一家酒企,而且這種地域很多,全國幾乎每個地方都可以,所以區域白酒也是遍布全國。
但是葡萄酒是典型的“品牌全國化,市場板塊化”。有品牌的三大國產葡萄酒品牌,幾乎清一色的在重點市場板塊表現突出。而這種“板塊”,往往又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和城市。在一個地級市,可以有一家酒廠覆蓋農村到城市,但是很難有一個葡萄酒品牌,可以覆蓋這么深,因此只有城市地區量大一點。
主導產品&多產品
主導產品模式深入人心,但是在葡萄酒領域,超級大單品的模式做起來要難很多。本質上因為容量小導致越是密集的終端布局越容易賣穿價格。而多產品的區隔與多樣化反而讓品牌活的更久。而且葡萄酒本身根據品種與產區又可以再度細分。越是理性的消費者,越成熟的消費者越忠誠于自己的口感而不是單一產品。
葡萄酒與白酒在營銷規律上的差異還有很多,而正是這些差異,讓白酒企業染紅過程中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但是作為酒產業不可忽視的品類,任何領先的嘗試都值得稱贊。包括經銷商,更應該積極介入,探索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