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本文推介進口葡萄酒保稅分裝模式的同時,警示了平臺商的背后規律,不是受人之托而虛美涂飾。
中國大陸市場的進口葡萄酒,來源有五類:非法有兩類:原瓶走私;從國外進口散酒,在公海灌裝,假冒進口酒名義進入市場;
合法有三類:原瓶進口;在產地國法定產區完成灌裝、通過海關進口;國內正規廠家在國外進口散酒,國內灌裝,品牌是國內廠家自己的,但酒體是國外散酒;只要沒有刻意隱瞞事實,就合法。
正在興起的“保稅分裝”,指國家保稅區指定進口商或進口平臺商,在海關等主管部門的監督下,進口散酒,在保稅區內完成分裝。
一、保稅分裝的三大優勢
1、品質保證
從源頭到分裝,都在質檢部門的嚴格監控下進行。
2、成本優勢
散酒由于價值遠遠低于瓶裝酒。所以,即使稅率相當,同等重量下,散酒的稅收遠遠低于瓶裝進口酒。在加上包裝獨立,不必繳納進口關稅,又節省一筆。
3、社會貢獻
在國內保稅區灌裝,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貢獻更多的直接與間接稅收。
二、保稅分裝的市場機會
1、消費者歡迎
消費者歡迎價廉物美,這是人性。國產品牌購買散酒而廣受消費者歡迎,證明了消費者接受進口散裝酒這個客觀事實。原產地地域品牌,只不過是“價值指示器”之一。在缺乏認知事實的工具之前暫時有效,但斗不過“價值事實”本身。
站在風口、贏在起點、投機取巧、一勞永逸,是人的本性,中外皆然。所以,中外企業都愿意做原產地認證,強調原產地的不可替代的優越。但是,原產地地域品牌僅僅是指向價值的路徑之一,只是消費者的決策工具之一,而非全部。消費者判斷雞蛋品質的高下,最終還是雞蛋本身品質的高下,而不是雞之間的區別。雞之間的差別,從來就不是雞蛋的全部。甚至,消費者可以不關心來自哪只雞。
消費者的地域聯想并非一成不變,當真實的品質事實(或整體價值的事實)發生變化時,消費者會立即接受新的事實,改變評判尺度。第一個飛越大西洋的是誰,我們早已忘記!我們記住的,是那個剛剛飛越的!
龍井茶早已不屬于西湖專美。富春江的龍井茶,高端的價格已經遠遠高于西湖的絕大多數。金華龍井,已經自成體系。紹興諸葛峰、各省生態龍井等品牌,開始了品牌化運營。
再說電器。50代、60年代,日本、臺灣的地域聯想都是“劣質、低價”?墒墙裉,消費者還會固守這些成見嗎?日本松下東芝索尼,臺灣宏基HTC,還是劣質低價?
倫敦以前的品牌聯想是霧都,高污染,空氣渾濁。今天,還有多少人知道這一“品牌定位”?
地域品牌的意義完全可以變化。如果以為地域品牌可以讓企業一勞永逸,從此孤芳自賞,不思進取,那地域優勢就不過是一廂情愿的春夢。
英雄不問出身,好品質不問出處。消費者不固執。消費者不愚蠢!
2、起點的競爭優勢
保稅分裝,針對國產葡萄酒,具有品質、成本的雙重優勢;
針對原瓶進口酒,則有成本優勢。
成本與品質,不是產品成敗的全部--因為,所有“贏在起點”的因素,其權重都不如“贏在轉折點”的因素。
但起點優勢,可以為“贏在轉折點”提供更多的可能。雖然,也有可能誤導企業,使企業自以為是、優勢陷進。
成功是失敗之母,優勢也是失敗之母。
3、宏觀環境的改善
迄今為止,分裝酒的公眾形象不如原瓶進口。
主要原因有六:
不法商人劣質酒、垃圾酒、以次充好的分裝,敗壞行業名譽;
少數國產酒品牌的確進口了國外的“垃圾酒”,隱瞞事實,敗壞國外優質散酒的名譽;
原瓶酒進口商刻意打壓散酒、誤導消費者。
媒體記者因為無知、因為自以為是、因為為了吸引眼球嘩眾取寵,夸大散裝酒的品質問題,誤導消費者;
營銷手段高下之分。部分原瓶酒生產商實力雄厚、營銷推廣扎實,以品鑒會、終端營銷等多種模式傳遞了酒莊品牌、原產地品牌、小產區品牌等等概念。反觀散酒分裝企業,充斥投機倒把之徒,短期行為。沒有品牌規劃,營銷意識缺乏,營銷手段更談不上;
國產品牌使用進口散酒使,鑒于散酒名聲不佳,不去主動澄清,反而閃爍其詞、諱莫如深,加深了公眾對散酒的成見。
解決之道,正是政府主導的“保稅分裝”,以政府公信力、掩護散酒品牌。
在保稅區完成分裝的國產品牌,可以理直氣壯地承認事實,并接受消費者檢驗;
也可以新創品牌,學習并升級原瓶進口酒的品牌推廣模式,在陽光下操作“保稅分裝”!
三、保稅分裝,且行且珍惜
保稅分裝具有事實上的市場基礎、贏在起點的兩方面優勢,但這些并不是成敗的全部保證。
前途漫漫,稍有不慎就很有可能歧路亡羊。
關鍵是心態,是戰略。
從業者“我必莊重、我必虔誠”,協同營銷,價值鏈營銷,則合作共贏。
投機取巧、短期行為、互相透支、互相坑蒙拐騙,則很快“冰海沉船”,大家同歸于盡。因此必須遵循如下執業操守:
1、保稅區官員,必須愛護政府的公信力。要法制、不要人治,要標準制度、不要執法彈性。
要在陽光下運行公權,接受媒體監督,接受消費者監督。消費者信任建立很難,破壞很容易,特別是中國大陸。所以,政府公信力擺在第一位。
2、平臺商的品牌化運營。
平臺商要有自己的品牌戰略,如顧客戰略、供應商戰略。以戰略來規劃對供應商的選擇,不能重蹈大賣場的覆轍:進場費導向、最終導致采購結構同質化、被消費者厭倦;不要重蹈淘寶網等平臺商的覆轍:開店費導向、從而假冒偽劣較多、噱頭產品名不副實產品較多,最終觸犯法律、競爭者厭惡、消費者不滿。
在客戶選擇方面,堅決接受五糧液等優秀企業的品牌管理經驗:客戶零售價必須與酒體檔次嚴格對應,絕不支持客戶的低值高價,寧可放棄害群之馬、寧可不賺這筆錢。五糧液嚴控“酒體--包裝--市場價”三者的對應,不僅沒有管死系列酒的各路經營者,反而使系列酒之間秩序井然,共同贏得消費者尊重。
反觀絕大多數白酒企業,只顧眼前利益,收了錢就支持系列酒“豪華包裝+低價酒體+低價市場價”,使得系列酒之間惡性競爭,大家都來投機取巧、急功近利、短期行為、透支母品牌。白酒的經驗教訓,給了“保稅分銷”平臺商清晰的警示。
3、行業自律
修收費站易,修路難。修路難,上路后自律,更難。
動機不良者不要歡迎:透支平臺商品牌、透支保稅區品牌,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敗壞“保稅分裝”名譽,請遠離。
不正當競爭、不公平競爭,欺騙消費者,最終逆向淘汰參與者,惡化競爭環境。請遠離。
錢多人傻,市場資源匱乏,倚仗資本優勢打價格戰、消耗戰,低價傾銷,也要遏制。
唯一受歡迎的,是以“保稅分裝”的產品優勢,嫁接自身的市場資源,樹立產品品牌,豐富保稅區的品牌,培育消費者的產品認知、平臺認知、保稅區認知,才是成功的“正道”。
4、且行且珍惜
是非并不模糊,正邪并非難辨,前途并不渺茫。
品牌是照妖鏡。平臺商不做品牌,則它的開發商必然互相傾軋,很快失去消費者;品牌開發商不做品牌,則立即成為害群之馬,不驅逐則逆向淘汰、惡性循環,最后惡劣的品牌開發商與平臺商同歸于盡。嚴格管理則多贏,平臺商、品牌開發商、消費者、政府,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