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海關最新進口葡萄酒數量數據顯示為5.8萬噸,同比增長29.8%,預示著市場復蘇明顯,雖然瓶單價繼續下降,反映競爭激烈,但筆者認為這反而是好事,進口葡萄酒行業沒有領導者。測算市場集中度的赫芬達爾·赫希曼(HHI)指數僅僅是111,屬于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寡占型市場這個指數高于3000,競爭激烈型市場指數低于500。這說明參與者都有機會。
筆者認為有幾點前景可觀:
其一,這一輪調整中,葡萄酒本身沒有負面因素的影響。反而其保健作用越來越深入人心。健康飲酒理念興起,消費者被動喝酒向主動喝酒轉變。調查顯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傾向飲用葡萄酒,年輕人更傾向飲用葡萄酒,如今中國高校毛入學率超過80%,這是未來的利多因素。
其次,市場潛在容量大,葡萄酒2014年才700億左右的銷售額(按照出廠價和批發價計算),盤子不大。而白酒5000億元,滲透率很高,趨于飽和,如果沒有根本性創新,機會不大。未來十年,有行業人士認為能達到白酒的一半規模。筆者保守估計葡萄酒30年以后能夠達到白酒的整體規模。葡萄酒整體滲透率低,而白酒地級、縣級、村級已經滲透了。葡萄酒在很多地、縣沒有蹤影。
中國幅員遼闊,一線二線市場不同,中國和國外市場不同, 過去因為很多進口商不專業,被外國人牽著鼻子走。國外酒莊說:“這個品牌在我們國家銷量第一,你一定要參照我們的做法。”盲目照搬國外做法的結果往往是交學費。一些外國公司在中國設立分公司和代表處,派駐國外高管,因為不了解中國國情,在市場和法律方面吃了大虧。
第三,葡萄酒營銷要中外結合與借鑒。葡萄酒是舶來品,中國人愛面子,酒的社會屬性強。中國現在是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費大國,葡萄酒品牌運營模式應該參照國外奢侈品模式,銷售模式應該借鑒白酒的模式。
筆者以為,中國葡萄酒市場越來越大,應該拿到定價的話語權。今后中國企業應該讓外國酒莊成為中國的加工廠,畢竟有未來的“第一大消費國”背書。渠道滲透率可以花時間來做,而品牌短期內則難以建立,需要時間積累,這就需要企業投資做品牌,而不是簡單國際貿易。
既然市場處于增長期,下一輪競爭,就要看各企業的能力了,能力強就能拿到更多市場蛋糕。進口酒領域缺乏百億企業,不像白酒有五家百億企業。筆者認為,未來10年應該出現營業額達到百億的進口酒公司,當然,這種巨型企業應該是全產業鏈的,不光是代理產品,甚至是控制上游酒莊、酒廠,下游控制渠道和終端。類似于日本的三得利酒業集團。對此,筆者持充分樂觀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