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題主提問時并沒有嚴格限定在工業啤酒(拉格)還是精釀啤酒(艾爾)的討論范疇內,既然是圍繞國產淡啤,那么以下的討論范疇就限定在工業淡啤咯(麥芽濃度 12P max,6vol max)
如果一款啤酒清淡如水,你還會購買嗎?啤酒味道濃厚就對了,誰都希望自己能品嘗到充滿麥香、甚至果香、取自優質水源的新鮮啤酒。但如今國內的啤酒口味越做越淡,總體上講即 @dizzarz 所提到全球工業淡啤的大勢所趨外,更深入地應該從國產淡啤制造生產的整體情況介紹。
先列幾款啤酒的指標,既有我自己家里現在冰柜里的存貨,也有日常市售容易買到的進口淡啤,亦有近幾年流行起來的精釀啤酒:
下面是家里現有啤酒的一些資料:(成分,麥汁濃度,酒精度數)
青島冰醇:水、麥芽、大米、啤酒花,8P,3.1vol min;
奧古特:水、麥芽、大米、啤酒花,12P,4.7vol min;
國產百威:水、麥芽、大米、啤酒花,9.7P,3.6vol min;
嶗山啤酒:水、麥芽、大米、啤酒花,10P,4.0vol min;
嶗山黑。核、焦香麥芽、大米、啤酒花,10p,3.6vol min;
為了更全面我加了些常售的工業淡。
日本,朝日 Asahi,水、麥芽、玉米淀粉、大米、啤酒花,11.2P,4.3vol min;
日本,麒麟一番,水、麥芽、啤酒花,11.1P,5vol min;
臺啤金牌,水、麥芽、大米、啤酒花,11.2P,5vol min;
美國,Coors Light(銀子彈),水、麥芽、啤酒花,8.1P,3.9vol min;
墨西哥,Corona,水、麥芽、啤酒花,11.3P,4.5vol min;
下面是我收藏的某店鋪所販售的進口啤酒:(原產國,成分,麥汁濃度,酒精度數)
比利時,Devul:水、麥芽、啤酒花、酵母,16.9P,8.5vol min;
德國(我特意挑了個淡啤),Warsteiner:水、大麥芽、啤酒花,11.6P,4.8vol min;
美國,ACME(加州美女):酒精、麥芽、啤酒花,11.4P,4.7vol min;
愛爾蘭,Magners Irish Cider:水,生梨汁,蔗糖,檸檬酸,二氧化碳,食用香精,n/a,4.5vol min。
首先要先介紹國家的一項食品安全標準,即國產淡啤現在執行的新標準 GB2758-2012,該標準在 2013 年開始執行,主要就「修改微生物限量指標」、「取消鉛限量標準」和「增加標簽標識要求」幾項內容進行修訂。其中「增加標簽標識要求」即為我們在上列指標中能看到的「原麥汁濃度」。
原麥汁濃度是指發酵前麥芽汁所含的糖度,濃度高低直接影響酵母珠菌對啤酒風味的影響,而當濃度相對降低后,發酵的副產物會減少,啤酒風味越淡;其次對大麥的需求量會相對減少,并提高設備利用率。簡而言之,降低原麥汁濃度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銷售毛利。
通過上述的數種啤酒指標進行對比,大家可以看到,國產淡啤的原麥汁濃度普遍低于其它其它國家濃度,平均集中在 9-10P,而達到 12P 的奧古特,我想大家都知道青島集團對這支產品線的定位,是相對高端的。這直接說明在我國目前的淡啤市場,原麥汁濃度的高低可以直接決定其產品定位。
其實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時,我國主產的國產淡啤原麥汁濃度在 12P 上下,原沈陽啤酒廠總工程師張世千先生曾在 1986 年 6 月的期刊《釀酒》撰文指出,“過多地提高 12P 啤酒比重 , 將加劇大麥供應緊張 , 降低設備利用率 , 若不采取技術措施而硬性縮短啤酒酒令勢必造成啤酒質量下降。”
隔年遼寧省輕工業廳食品處高級工程師邢立志撰文補充道,”對于該文從東北大麥原料缺乏、 啤酒市場供需矛盾大這兩條來講 , 產低濃度啤酒是對的 ( 當然酒令是比較低的, 否則產量不可能增加 ) 。 但從經濟效益上講 , 生產 11P 啤酒是不合算的 。 企業的產品既要滿足市場又要有好的效益 , 二者不可偏廢。 生產 12P 啤酒也是為滿足市場需要 , 既要降低原料消耗又要提高產量 , 我認為關鍵所在是目前啤酒的價格政策不合理 , 我省啤酒企業效益不高就是因產品百分之九十以上是 11P 啤酒。“
那年是 1987 年,國產淡啤的產品稅在 15%以上。從今天的現狀看,張世千先生當年的建議實現了。2014 年某酒品集團總銷售啤酒 912 萬噸,毛利率 39.3%。如果說國產淡啤味道寡淡,很大原因就在于各酒廠集團在今天的啤酒生產中向國際看齊「大量添加輔料、控制原麥汁濃度在較低水平(8-10P)」,既能發揮酵母作用,又能控制對麥芽、輔料等原料的需求量和成本控制。加之國人的酒桌文化,以清爽口感為主打的工業淡啤是水到渠成之事。
除了控制原麥汁濃度外,酒廠還做另一件事,即「高濃稀釋」。在業界,原麥汁濃度也叫「定型麥汁濃度」,根據我國法律規定,濃度在啤酒生產的工序中不可改變。高濃稀釋釀酒的啤酒生產工藝是對傳統法的重大改變,具體指「在糖化階段生產高濃度麥汁(13~16P),在發酵期間或進過發酵和后酵貯酒后在啤酒過濾或灌裝前加入稀釋水,使其達到產品質量要求的原麥汁濃度和酒精含量。高濃度稀釋啤酒可以在原有設備不增加的基礎上提高產量 30%;而且還能節約能源降低消耗 14%,使用較高的輔料比,降低生產成本。稀釋可以在發酵的任何時候進行,但時間越遲,節約的潛力越大!(《論高濃稀釋啤酒,隋啟祥》)
@Vane 的回答中提到 CO2 填充,更精確地說,是指在高濃稀釋工藝中,有「 前稀釋」和「后稀釋」兩種辦法,都需要使用「稀釋水」。前稀釋即為糖化階段生產高濃度麥汁進發酵前稀釋水,然后進行發酵,貯酒,過濾至成品。這種稀釋方法對稀釋水的要求不很高,只要稀釋水能符合釀造用水的標準并且達到冷麥汁的溫度且無菌。
后稀釋即為糖化階段生產高濃度麥汁(13~16P),經發酵和貯藏在啤酒過濾或灌裝前加入稀釋水,這種方法對稀釋水的要求比較高。高濃稀釋啤酒處理得好會使生產出的啤酒口味更爽口柔和,酸度低,特別是后稀釋因稀釋用水經脫氧補充 CO2 的特殊處理,啤酒的風味和非生物穩定性更趨穩定,通常工廠中主要是采用高濃度后稀釋的方法。
總體上,國產淡啤作為工業啤酒和其它國家酒業集團的淡啤的經營思路大體一致。通過調整工藝手段在保證啤酒口感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成本、減少原料消耗;提高設備利用率,爭取最大的毛利空間。至于要到一個什么程度,就要看酒廠自身的情懷了。
寫道這里我不盡自問,既然食用輔料(玉米淀粉、大米)全球都在添加,高濃稀釋全球都在做,生產線也是進口貨,還又拋開營銷等因素干擾。那么國產淡啤口味寡淡在哪呢?麥芽品種質量?酵母種類?啤酒花質量?水源?
參考文獻:
《對提高啤酒原麥汁濃度的一點看法》,張世千,1986
《也對提高啤酒原麥汁濃度提一點看法》,邢立志,1987
GB 2758-2012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發酵酒及其配制酒
《論高濃稀釋啤酒》,隋啟祥,2013
《原麥汁濃度與發酵度對低濃啤酒風味的影響》,吳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