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酒業從業者,你或許沒聽說過江蘇綜藝集團,但你一定聽說過朱偉,更聽說過貴州醇、青酒和枝江大曲······其實,這背后的推手都是江蘇綜藝集團;作為酒業消費者,你知道金六福、珍酒、李渡或者湘窖、陜西太白,但是它們背后的資本——金東集團你不一定了解。類似的,還有控股了金徽、舍得等酒企的復星集團。
細細品來,是不是也有似曾相識的味道?那是十多年前,中國啤酒市場的味道!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20世紀90年代。彼時,遍地開花的啤酒企業,幾乎一市一家啤酒廠甚至幾家啤酒廠。而如今,走遍全國,看到的幾乎都是雪花、青啤、燕京、百威英博和嘉士伯,五大巨頭基本占據了啤酒銷量的絕大半江山。
盡管現在看上去很風光,但當年的啤酒整合,卻是血雨腥風的。“買店”“免費喝”這些擊垮對手的營銷手段即便現在想起來,仍有些驚心動魄。而輪番“刀光劍影”的最后就是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比如1920年就建廠、曾經享譽上海灘的煙臺啤酒、雄踞泉城的趵突泉啤酒,如今都改頭換面為青島啤酒······
所以,十年前我曾說過:“希望新一輪的啤酒整合能以資本作為紐帶,而不是進行品牌消滅戰!在給消費者更多選擇機會的同時,能讓更多別具風味的啤酒堅守自己的工藝,也讓更多的啤酒品牌能活在生活里,而不是記憶里!”
幸運的是,現在的市場有了良性反應,一些當年僥幸躲過“殲滅戰”的品牌如今生機勃勃,比如泰山啤酒,還有一些被收購的啤酒廠,比如煙臺啤酒等老的品牌正在被重新啟用······
如今,新的整合輪到中國白酒企業了!
相比而下,白酒是更賦有文化傳播和歷史工藝的酒種。正所謂一方山水養育一方白酒,南方和北方都生產高品質的醬酒,但茅臺和云門肯定不是一模一樣的味道,地區差異導致了各具風格和風味的品質,正是它們見證了中國白酒的姹紫嫣紅。
當資本整合白酒企業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避免時,如何保留酒企的個性卻是需要探討的,或者說,在整合過程中,如何把企業的根脈留住,才是更有意義的!
好在資本似乎深知這個道理。在進入白酒企業后,將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市場拓展和建立酒業板塊上,而不是樹立一個品牌去消滅另一個品牌。想象一下,如果復星把金徽酒廠的酒全改成舍得牌,豈不貽笑大方?所以有人擔心未來一二線品牌會把三四線干停,我卻并不擔心。因為做白酒的,似乎更有中國人的智慧,知道共生共榮!
因此,對于未來的白酒板塊,我的理解是:一二線酒企會加速全國化進程,而這種加速除了產品布局外,更多可能是通過產業布局來完成。進一步說,也就是利用資本優勢,控股或者參股三四線地方強勢品牌。最終,雙方一個以資金管理換渠道,一個以小市場求大空間,各自找準定位。未來,在這種趨勢的賦能下,會形成數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白酒集團或者控股集團!(原標題:中國白酒不能重復啤酒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