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布的《貴州茅臺2015年報》顯示,茅臺營收、凈利潤分別達到326.6億和155億,雙雙刷新了歷史記錄。財報發布后,茅臺股價重回歷史高點附近,按3月30日收盤計算市值達3124億,相當于老對手五糧液市值的3倍!(注:目前五糧液股價相當于歷史最高價的一半,市值1067億)
在全行業不景氣和“八項規定、六條禁令”的背景下,茅臺的成績可謂驚艷。但“中國第一名酒”還有多少利潤空間可挖?在互聯網+大潮下,茅臺如何與風頭正勁的酒類垂直電商相博弈?
白酒消費不振是常態
貴州的氣候、水質、土壤為釀酒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特別是赤水河畔仁懷一帶。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30年夜郎(今黔北地區)所產“枸醬”已經馳名四方。二百年前,入黔的晉商在茅臺鎮用汾酒工藝造酒,不料青出于藍,于是有了茅臺。#茅臺老家在山西#
茅臺酒以優質高粱為原料(行話叫“沙”),用上等小麥制成高溫曲(醬香由此而來),其釀造工藝極為復雜:在重陽之際進行首次投料,其后經2次投料、9次蒸餾、8次發酵、7次取酒,生產周期長達10個月;半成品酒貯存三年以上成為“基酒”,然后進行勾兌、調配;然后還要再貯存一年,以使酒質和諧醇香,方可裝瓶出廠。整個生產過程歷時五年之久。
優質的原料、精湛的工藝加上獨特的生態環境,成就了茅臺酒的“絕世風華”。
1953年,成義、榮和、恒興等三家燒房被收歸國有成為茅臺酒廠的前身。時至今日,茅臺酒到底有多少款,茅臺人也說不清,權且稱為“茅臺酒及系列產品”。2004年到2015年,營收從30.1億增至326.6億,“茅臺酒及系列產品”份額始終在90%以上(2015年為96.6%)。
2008年到2015年間,營收從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1.74%。但是2012年以來茅臺營收及單價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7.28%和4.93%,銷售量、價格上不去,營收增長空間有限。
但是,在全行業不景氣、“八項規定、六條禁令”的背景下,取得這樣的業績說明茅臺酒有一大批忠誠的粉絲。不過,國人消費觀念和習慣的轉變對白酒而言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紅酒、啤酒擠壓白酒份額是歷史趨勢。
喝得起茅臺的人越來越多,想喝的人卻越來越少,這不是周期的問題。#正像中國人再也不會留辮子#
中國的白酒產量占世界烈性酒產量的38%,而國際市場份額不到1%,國際市場看似有很大空間。但茅臺酒走向世界已經整整100年了,早干什么去了?在全球烈性酒消費下滑的背景下,要從別人嘴里把蛋糕奪走,談何容易。
茅臺尚且如此,所有廠家都應該認識到白酒的消費不振是常態,不要抱有幻想。
控產保價
1.營收增長乏力
2007年和2011年,茅臺營收增長率出現過兩次高峰,同比增幅分別為48%和58%。但2014年、2015年的營收增長率僅為2.1%、3.4%,是前所未有的龜速。這固然與宏觀經濟形勢有關,但“越來越多的人喝得起卻不想喝”才是高端白酒最大的煩惱。
值得一提的是,“醬香型”是白酒中的小眾產品,份額只有1%。茅臺不是與五糧液競爭,而是代表“醬香型”與主導市場的“濃香型”對抗。
茅臺不僅要逆白酒消費萎縮的潮流而動,還要“培養壯大醬香型白酒消費群體”談何容易。
2.經銷商有多樂觀
2015年財報發布后,樂觀者根據預收款達到創紀錄的82.6億,認為是經銷商打款意愿增強所至。
從下圖可以看到:2004年末預收款為10.4億元,2005年營收為39.3億,上年末(2004)預收款大約相當于本年(2005)營收的26%。百分比越大,表明經銷商預付意愿強(假如達到100%,說明經銷商預付了全款)。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波及全球,經銷商顧慮重重,故2007年末預付款僅相當于2008年營收的14%。2014年未預收款僅為14.8億,相當于2015年營收的4.5%,經銷商預付款項的意愿接近冰點。
2015年末,經銷商預付款突然增至82.6億、為2014年末的5.6倍,市場回暖經銷商信心增強是原因之一,但不排除茅臺渠道政策生變、經銷商被迫增加預付。假如2016年營收為340億元(同比增長4%),2015年末預付款相當于2016年營收的24.3%,這樣的數字在過去的11年(2005年至2015年)中列8,經銷商樂觀程度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