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國家輕工業局提出酒類等食品行業的調整重點,加大技改力度,對啤酒企業中的青島、燕京、珠江等知名企業的發展作出重點支持,提高啤酒在國內酒業中的占比。同年,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啤酒專業協會、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現更名為中國酒業協會)啤酒分會首次聯合舉行會議,可以說這是載入中國啤酒工業發展史冊的一次會議,會上討論和修改的《全國啤酒行業“十五”計劃和2015年長遠規劃》對未來十年的啤酒業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隨著時間的發展、市場的檢驗,啤酒行業日趨成熟。2000年,新《產品質量法》于9月1日開始實行,這意味著對于地方保護主義這一市場問題終于有了法律法規的管控,其中明令禁止地區和行業封鎖,對于啤酒行業的健康發展、產品質量的提升影響深遠。
2001年,中國加入WTO,為了順應時代發展,重新修訂的《全國啤酒工業主要經濟技術指標統一計算方法》開始試行,新算法采用國際統一計量單位,為啤酒行業和國際接軌以及質量提升提供了保障。
葡萄酒:發展步伐由熱轉穩
葡萄酒在中國消費市場相對不成熟,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容易受到輿論的引導,20世紀90年代初期,干白葡萄酒大受歡迎,市場對干白葡萄酒的需求非常旺盛。
直到1995年前后,在市場輿論的引導下,消費市場又開始重新追捧干紅葡萄酒,大量葡萄酒項目紛紛上馬,截至1997年,全國葡萄酒行業正在改擴建或新開工的企業近90家,總投資額近20億元,其中新增加的企業近70%,因此,有專家呼吁:葡萄酒行業過熱,帶有極大的盲目性,一哄而上,勢必會造成一哄而散,給國家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針對葡萄酒行業過熱這一現象,1998年,全國名優葡酒、果酒質量研討會及技術交流會在吉林省通化市召開,會上就前期的“干紅熱”現象提出了抓好原料基地建設、提高工藝水平、狠抓質量三點建議。本次會議為葡萄酒產業的健康發展定下了基調。
經過不斷的發展,葡萄酒行業管理工作不斷加強,生產企業投資比重持續加大,產業結構趨于合理,科技進步加快,消費市場也趨于穩定,在這種形勢下,1999年,“99中國葡萄酒發展高層討論會”的召開,為中國葡萄酒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隨即通過的《全國葡萄酒行業“十五”計劃和2015年規劃(草案)》則對中國葡萄酒行業未來十多年的發展作出了具體計劃,是行業發展的政策性綱領性文件,葡萄酒行業這一系列的動作為葡萄酒進入新世紀的發展做好了鋪墊。
2000年12月19日,國家輕工業局以國輕行[2000]454號文件發布了我國第一部葡萄酒生產管理行政法規——《葡萄酒生產管理辦法》(試行),并于發布之日起在葡萄酒業貫徹執行。這部行政法規的頒布,意味著我國葡萄酒行業發展走上了有法可依、有據可循的道路,開啟了我國葡萄酒行業發展的新篇章。
葡萄酒行業由前期的“熱”到后期的“穩”,反映出我國葡萄酒行業在這段調整時期內的巨大變化,也充分說明了葡萄酒行業發展在這段時間內逐漸走向成熟,也為未來我國葡萄酒在世界舞臺上大放光彩奠定了堅實基礎。
黃酒:滿足市場推陳出新
20世紀90年代,黃酒行業進一步發展,各地企業紛紛采取新措施,開拓新市場。截至2000年,全國黃酒產量130萬千升,黃酒出口企業達到18家,其中浙江塔牌紹興酒廠、中國紹興黃酒集團公司、紹興永興酒廠的出口量分別達到5704千升、3488千升、1266千升。
黃酒的創新之路也在這一時期得到空前發展。
古越龍山在行業內率先推出以“三年陳”為代表的年份黃酒,接著五年陳、十年陳、五十年陳的黃酒陳釀概念迅速在行業內興起。隨著黃酒陳釀概念的逐漸成熟,黃酒的品牌形象也從原來的低檔酒向高檔酒轉變,眾多黃酒企業也開始向中高端發展。
在此之后,古越龍山相繼推出“狀元紅”、“古越龍液”;會稽山推出“帝聚堂”、“稽山清”;上海金楓酒業推出“石庫門”等一大批黃酒新品,極大地豐富了消費市場,推動了行業的快速發展。
1998年,上海冠生園華光釀酒藥業有限公司(華光釀酒藥業有限公司前身)成立,以“和”文化為品牌內涵的營養型黃酒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市場的良好反響,為黃酒行業注入了新鮮血液。
各地黃酒企業的推陳出新,極大豐富了黃酒的市場品類,對黃酒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消費市場逐步擴大,在這一形勢下,2000年,《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原產地域產品通用要求》的發布更是讓黃酒業的發展錦上添花,紹興酒成為我國首個原產地保護產品,標志著紹興黃酒作為我國最有特色的傳承工藝之一進入了歷史發展的新篇章。
經過市場經濟的洗禮,我國釀酒行業中一大批“超級大企業”在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整個酒行業也漸漸走向成熟,不斷地調整讓行業內的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劇,這是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在這一時期,不斷出臺的政策法規、各大酒企的整頓改革和推陳出新,讓酒業迸發出新的活力,以高昂的姿態走入21世紀,續寫中國酒業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