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業自2012年末走向低迷,到目前在食品市場和資本市場上一枝獨秀,其發展路線圖是U型還是V型抑或是L型,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趨向于L型,因為歷史的經驗表明:謹慎勝于驕傲,冷靜客觀勝于盲目樂觀。
2002年至2011年被業內稱為“黃金十年”。這十年間,白酒業取得了驕人的業績,也滋生了一些問題,為其后的衰退埋下了伏筆。
總結這十年的經驗,必將為今后白酒業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
“黃金十年”業績靚麗
這十年間,白酒行業業績大幅提升。
2010年度白酒產量同比增長26.81%,為2001年的5倍多。2011年,全國白酒行業規模以上企業1233家,比上年同期減少約23%(因入選標準調高);行業資產總額3095.03億元,全年規模以上企業白酒產量1025.55萬千升,完成工業總產值3831.27億元,工業銷售產值3618.40億元,出口交貨值17.62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746.67億元,同比增長40.25%;實現利潤571.59億元,同比增長51.91%;上交稅金445.10億元。除出口交貨值外,各項經濟指標都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
這十年間,市場興旺。白酒實現了從嗜好性消費向嗜好性消費與社交性消費、禮品性消費并存的轉變,導致產品中高端化明顯,產品定價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強。行業產品平均售價和利潤率逐年提升,10年來白酒噸酒均價提升約2.5倍,利潤總額提升8倍。
這十年間,白酒在資本市場上表現搶眼。如2010年度“洋河”、“茅臺”的每股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分別高達8.53元、6.57元,在上市公司中屬鳳毛麟角。白酒板塊一直被各方看多估值較高,彰顯白酒行業基本面良好。
“黃金十年”經驗豐富
嚴格說來,白酒業“黃金十年”的概念并不準確。2001年實施的稅收政策調整對白酒業影響巨大,從2004年開始行業才逐漸復蘇。
面對困境,白酒業表現出極強的抗壓精神和應變能力,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財富。
面對稅收政策調整和消費需求多元化,諸多白酒企業率先實現產品和品牌的再造與升級,大幅提高產品附加值。如古井貢推出年份原漿酒、紅星推出青花瓷二鍋頭等。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名酒企業率先利用價值規律、供求規律,大膽使用價格手段提升品牌價值。如許多高端白酒。
面對復雜的營銷競爭,白酒業率先打破僵局。五糧液的品牌買斷經營、瀘州老窖的股權廠商捆綁、洋河的“1+1”模式、茅臺的自營店布局等都顯示出各自的高招。
面對陌生的國際市場,部分酒企率先走出國門。如五糧液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巨幅廣告中亮相。
面對新興的資本市場,白酒企業率先試水。茅臺以“分紅大王”聞名于股市,瀘州老窖還入主證券公司、組建貸款公司、參與成立地方性專業銀行。
面對來勢兇猛的外資酒業巨頭,白酒業率先打開開放合作之門。如劍南春與軒尼詩、全興與帝亞吉歐。
面對同質化的產品競爭,部分白酒企業率先走出技術與產品的革新之路。如洋河的藍色經典,從重“香”轉向重“味”,以綿柔型取悅于消費者。
面對過度化的企業競爭,部分白酒企業率先舉起了聯合的大旗。如洋河與雙溝合并,共同組建蘇酒集團,一舉進入白酒第一陣營。
面對品牌文化和企業文化的提升,白酒業率先踐行。如茅臺、瀘州老窖、紅星公司的工業旅游與體驗式營銷,茅臺倡導的“釀造高品位生活”理念,五糧液品牌蘊含的“中庸和諧”精神,汾酒弘揚的“中國魂”氣概,“中國紅·紅西鳳”彰顯的喜慶情感,沱牌寓意的“舍得”哲理,“神采飛揚”的郎酒形象等。
面對發展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新形勢,白酒業率先適應。如五糧液的循環經濟生產模式,沱牌的生態釀造,古井貢、茅臺等入選“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試點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