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012年的巔峰期之后,又經歷了兩年的調整期,行業逐漸適應了新的常態化周期,而緊接而來的或許是一輪新的產業并購期。
此前,諸多進入酒類行業的資本,多為在原有行業內已經形成發展瓶頸或者市場飽和,而自身往往有閑置資本。此外,地方政府對本區域酒類企業的前置性預期也使得酒類企業成為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重點,更多的業外資本被無節制地引進,一定程度上推升了行業產能的膨脹。
對比之下,今后進入行業的外資也許更多地在搭建一個產銷的整合平臺,從最初的投機性到投資類,從開始的狂熱到今天的理性,整個行業或許將迎來一個新的資本黃金期。
從投機到投資
正是由于白酒行業投資回報率遠高于其它行業平均水平,也就成為資本紛紛重金押寶的對象。
數據顯示,從2008~2011年,我國白酒企業獲得的風險投資逐年增加,公開披露的融資規模超過40億元,其中多數新進入者屬于業外資本。
談到業外資本對酒行業的“情有獨鐘”,營銷專家田震認為:“就像前幾年房地產行業大熱時候,很多制造業企業進入其中一樣,都是看好這個市場的潛力,也都是資本逐利性的表現。”
事實上,相比于其他行業,一直保持著穩健增長的酒行業“確實比較容易賺到錢”。
一線名酒較高的投資回報率、區域性名酒高速增長的利潤區間,其高附加值、高成長性和利潤空間都被業外資本所看好。而這個時期進入酒行業的多數資金看重的是行業高收益,屬于投機性心里。
從2010年開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速開始下降,不過,對白酒需求的實際影響由于周期的滯后性,實際上是在2012年才逐步影響到整個酒行業。眾多外資進入的通道收窄,受制于國家政策引導及行業趨勢性延緩的現狀,之前以投機性看重短期效益的外資便紛紛抽身離開,這些投機性外資的準則是“白酒板塊目前估值便宜,更適合短期炒作不易于長期持有。”
2014年三季度,五糧液前十大流通股東總計持倉較上一季度減少約1700萬股,其中瑞士信貸(香港)有限公司退出十大流通股東之列,之前其持有五糧液1367.85萬股。
與之對應的,瀘州老窖2014年三季度也遭遇了QFII的減持。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30日,德意志銀行持有瀘州老窖923.79萬股,為當時的第七大流通股東,但在三季報時,該QFII也已經從前十大流通股東中消失。
從限制到放開
國外資金在進入中國市場的大門也開始逐步無限制有步驟放開。
1月19日,國家商務部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投資法(草案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在實施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下,絕大部分的外資進入將不再進行審批。”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孫繼文稱。在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下,禁止和限制外國投資者投資的領域將以清單方式明確列出,清單以外充分開放,外國投資者及其投資享有不低于中國投資者及其投資的待遇。而下一步,商務部將嚴格按照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要求,進一步放寬外資準入。
顯然,上述的《征求意見稿》改革了現行外商投資管理體制,大幅減少了外資限制性措施,放寬了外資準入。
而在此之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商務部等部門對《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1年修訂)》(以下簡稱《目錄》)進行了修訂,并于2014年11月4日至12月3日期間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目錄》修訂稿中刪除了“對黃酒、名優白酒生產要求必須中方控股”一條。
國家政策的放寬導向似乎背地里也迎合了整個行業對金融市場多樣化和走國際路線的需求,或許,名優白酒對外資的大門就此徹底打開。
從政策限制到產業放開,凸顯的是國家層面對行業開放的鼓勵與包容,對酒行業企業來說,政策的調整給了企業更大的自主權來獲得資金“棉衣”以應對產業周期的“寒冬”。
另一個角度來看,國家政策對外資的開放也為中國傳統的白酒企業提供了國際化征程的另一條路徑。
不過,有證券機構研究員在接受《華夏酒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盡管國家政策已經放開了對名優白酒股權的限制,但更多的國際資本最佳的獲利位置依舊是流通股,如在貴州茅臺三季報中前十大流通股股東榜上,QFII就占據了五席之地。
畢竟,這些世界性游蕩的外資勢力最看重的依舊是“短平快”的收益模式,他們的投資邏輯是“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遇到行業頹勢他們一定會盡早抽風離開。所以,對名優白酒企業來說,未來的發展路徑應該是多方利用國內國際著眼于行業長久運營較為靠譜的資金,來儲蓄用以過冬的充足的現金流,并借機進行徹底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外資對國內酒企的收購主要是基于酒精飲料行業在中國的快速發展及其較高的盈利能力,外資基于全球的布局和新興市場的考慮,很樂意收購中國的白酒企業。”中信建投證券分析師黃付生也認為,外資對中國白酒企業的收購不可能大范圍推廣,未來外資的進入,可能更多地通過新設合資公司、曲線入股等形式實現。
從狂熱到理性
據Wind數據統計,2003年至2012年,白酒行業13家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為3960.69億元,增速呈逐年遞增之勢,2011年達到最高峰,營收增速為45.97%,此外,2010年和2012年的營收增速分別為35.67%和37.28%。2011年、2012年行業凈利潤增速分別為60.16%和54.51%。
快速發展的行業和蓄勢待發的資本不約而同地走到了一起,2008年到2012年內,大量的業外資金涌入了白酒行業。
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研究所研究員林中泉認為,業外資本介入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酒類行業存在“六低”的現狀——企業集中度低、市場集中度低、產品集中度低、資本化水平低、國際化水平低、行業進入門檻低。這“六低”為中外資本涉足白酒業提供了機會、條件和空間,使它們對進入白酒業信心滿滿。
此外,區域的多樣性和產業的不均衡發展,也進一步吸引了業外資本的介入。在此之前,很多區域性企業受制于產能限制和管理訴求及對未來做強做大的預期,同時在地方政府的干預下紛紛引進了眾多業外資本。
而這樣做的短期效應看,增加了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保證企業得到了充足的資金去擴充產能并進行市場開發投入,不過長遠來看,也加劇了白酒行業的內部競爭態勢,在行業調整期內,行業洗牌尤其是二線品牌洗牌不可避免,而由此帶來的產能建設則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企業的“另一種成本”。
2012年,在由華夏酒報社主辦的“2012華夏論壇”上,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就結合中國宏觀經濟情勢,尖銳地指出了當前白酒產業所面臨的產能過剩等多重危機,給當下炙手可熱的白酒行業打了一針“退燒劑”——而此時,中國酒行業尤其是白酒行業正處于“黃金十年”的巔峰期,這一年后,形勢急轉直下,調整期開始。
不過,這之后依舊有業外的資本陸續進入這個行業,無論資金規模還是遠景規劃都不可謂不宏大,對比來看,此時進入的資本更多是在布局自己的產業鏈條,其收購模式和產品推廣也都更加理性和務實。
比如聯想集團旗下豐聯酒業對湖南武陵酒業、孔府家酒和文王等多家白酒企業的收購,業內人士認為,聯想控股以全資方式進入到中國白酒業,彰顯了聯想控股“產業報國”、“實業興邦”的戰略思想,聯想控股選擇的是一場中國白酒行業長跑,立足長遠發展,而不是短線投資。
此前,聯想控股豐聯酒業副總裁、文王事業部總經理方焰接受《華夏酒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聯想做酒意在長遠,“我們(文王酒業)正在擴大釀酒規模和進行技術改造,這些是聯想在酒業‘長跑’的基礎,不然就沒有未來。”
而娃哈哈進入白酒的案例或是業外資本進軍白酒領域的一個分水嶺,也是一個轉折點。
2013年11月5日,中國飲料業巨頭杭州娃哈哈集團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該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后正式宣布娃哈哈進軍白酒行業。宗慶后的目標是“要讓中國老百姓都能買得起、喝得起正宗的茅臺鎮名酒。”
在宗慶后看來,白酒這兩年進入低谷,高端白酒消費大幅度下降,現在回歸到老百姓能接受的范圍,“白酒還是有發展的余地。”
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研究所研究員林中泉也認為,由于整體宏觀經濟遇冷,特別是股市和樓市投資環境的惡化使得投資空間和預期被大大壓縮,從而釋放出了大量社會資本。而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大量資本被迫回歸實業尋找機會,而白酒行業依然良好的增長態勢,誘人的產品利潤率,加之白酒行業又屬于內需概念的產業,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促成了資本紛紛進入酒類行業。
現在看來,調整之后的釀酒行業無論是業內企業自身還是業外資本,都在經歷一個從狂熱到理性的磨合期,從產業發展趨勢和慣性來看,白酒業依舊是存在發展空間的,而此時也應該是業外資本布局抄底的良機。
此前的黃金十年內,白酒收購標的股權成本都較高,而今調整期恰好為資本低成本進入創造了契機。也許,此時進入的中糧、聯想和娃哈哈等都在謀局借助調整期構建自身競爭力,以迎接未來行業的下一個黃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