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河北省葡萄酒產業有著天然的發展優勢,但是,隨著中國酒業進入深度調整期,河北省葡萄酒產業也面臨發展難題。那么,該振興河北省的葡萄酒產業?
一、我省葡萄酒產業深陷困境
發展酒葡萄種植和釀造產業,我省有兩塊天賜寶地:張家口沙城產區和秦皇島昌黎產區。兩地諸多自然條件與法國波爾多相似,氣候、地理、土壤等極為適宜酒葡萄種植。位于張家口懷涿盆地的沙城產區是世界三大葡萄種植基地之一(另外兩處分別是法國波爾多和美國加州),有近千年的葡萄種植歷史,是世界公認的葡萄種植黃金地帶;昌黎產區也有400多年的葡萄種植歷史,享有“中國干紅葡萄酒之鄉”、“中國第一紅”、“第一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等美譽,2008年秦皇島市葡萄酒產銷量及市場占有率達全國25%。
有關資料顯示,2000年以前,我省葡萄酒產業在國內首屈一指,產銷量一直雄居全國榜首;1979年和1983年,用自己培植的釀酒葡萄生產了國內第一瓶長城干白干型葡萄酒和第一瓶干紅葡萄酒;引進法國赤霞珠,創建了全國第一片紅酒葡萄種植基地;生產了國內第一瓶香檳法起泡葡萄酒和符合國際標準的白蘭地;沙城產區曾榮獲國內外獎項達300多項,等等。2005年以后,我省葡萄酒產業在全國的位次逐年后移;2010年昌黎假葡萄酒事件被曝光后,我省葡萄酒產業遭受重創,釀酒葡萄種植面積大幅萎縮,葡萄酒生產企業紛紛倒閉或停產。2012年我省葡萄酒產量為10.58萬千升,退居全國第四,不及第三名河南省的一半,更是不到第一名山東省的四分之一。2013年產量比2012年下降40.5%,其中12月份同比下降66.7%,呈加速下滑態勢;2013年我省葡萄酒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利稅總額、利潤總額指標同比分別下降47.7%、65.2%、76.6%;規模以上企業僅剩20家,其中虧損企業高達10家,是2012年的一倍。2014年上半年,情況還在進一步惡化,虧損額同比增長78.98個百分點。
目前,酒類行業進入深度調整轉型期,葡萄酒企業庫存大量積壓,農民種植的葡萄企業無力收購,產區種植戶連續幾年刨樹,“惡性循環”的現象正在上演。
二、主要問題分析
(一)內外夾擊影響發展。自2005年1月1日起,我國進口瓶裝葡萄酒關稅由43%下降至14%,桶裝葡萄酒關稅由43%下降至20%,消費稅可用進口環節已繳的消費稅抵減,大大降低了進口成本。目前,進口原酒平均價格在4600-5000元/噸左右,且品種多、口味好。我國酒葡萄種植與葡萄酒生產與葡萄酒主要出口國在土地制度、耕作方式、產業分類和稅負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同檔次國內老產區的葡萄原酒成本及價格普遍高于進口原酒,市場售價一般在7000-9000元/噸之間。全球各葡萄酒主產國紛紛向我國市場轉舵,進口葡萄酒已搶占我國葡萄酒市場份額的35%-40%。寧夏、甘肅、新疆甚至內蒙古等西部省份由于土地價格低廉,容易成片開發,又有優惠補貼政策,后發優勢明顯,其原酒價格與進口原酒大致處在同一個水平線上。我省酒葡萄種植成本因人工、化肥、農藥等價格上漲而不斷升高,收購價格低位徘徊,畝凈收入與種蔬菜、玉米相比已無優勢可言,與產量高價格高的鮮食葡萄相比收益更是相差一倍多,種植戶刨樹棄種現象愈演愈烈,種植面積大幅萎縮。
(二)過度監管抑制發展。一是對企業委托加工(OEM)采取了“取締式”監管。山東、寧夏、新疆等葡萄酒主產區加強委托加工監管,但從未取消或限制葡萄酒行業的委托加工。我省取締委托加工后,大批原有的委托加工業務紛紛轉到了山東、寧夏等產區,我省葡萄酒企業競爭力進一步削弱。二是生產許可證檢驗工作進展緩慢,致使部分企業無法生產。2010年以前,秦皇島市正常生產企業79家,假葡萄酒事件之后,復產驗收通過的企業中,近三分之一的企業遲遲拿不到生產許可證。三是有關部門規定嚴禁在商標上標注星級、年份字樣,使我省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打了折扣。四是禁止裸瓶窖藏,增加生產成本。瓶裝窖藏是葡萄酒生產的特有工藝,可以提高葡萄酒品質,大型釀酒企業都建有不同面積的瓶儲酒窖。要求貼標存貯,受酒窖溫度、濕度自然條件影響,商標會發霉破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五是監管部門對企業原酒、生產設備進行封存,實行生產報批制度,嚴重妨礙企業生產管理的正常進行。
(三)扶持不力制約發展。一是對葡萄酒產業政策扶持不夠。世界上主要葡萄酒生產國把葡萄酒產業作為農副產品,其種植、釀造、灌裝、銷售等環節享受著多種農業補貼和優惠的稅收政策,不僅免征消費稅,出口還有補貼和獎勵。我國的葡萄酒產業劃歸輕工業,其工業和商業環節稅收較高,酒葡萄種植也不能享受其他農作物的優惠政策(如種玉米有農業保險)。在國內,其他產區如北京市延慶、山東煙臺、蓬萊以及西部四省(寧夏、甘肅、新疆、內蒙古),對葡萄酒及酒葡萄種植都有力度很大的扶持政策。二是我省酒葡萄品種單一,且面臨老化。兩產區紅色品種95%以上都是赤霞珠,白色品種70%以上是霞多麗,很難適應各種不同的種植條件,同時造成酒用原料品種少,產區風格特點不明顯,生產出的葡萄酒口味單一。西部省區大力引進適宜釀造高檔干紅、干白的無病毒種苗,在干旱地區利用荒漠進行綠色生態種植,享受優惠土地政策和種植政策的同時,還實行保護價收購葡萄,產品競爭力十足。三是我省兩產區農地基本屬于高效農業區,土地、人力資源較稀缺,種植酒葡萄成本較高,一旦出現賣難,農民改種其他作物的動力較西部產區更強。
三、對策與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堅定發展信心。我省在發展葡萄酒產業方面應有足夠的自信。要落實好省政府《河北省促進食品工業發展的意見》(冀政〔2014〕85號),切實把發展葡萄酒產業作為我省食品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點。一是加強組織領導。省委、省政府有關部門和產區市領導應高度關注和支持葡萄酒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要將葡萄酒產業列為重點支持發展的產業之一,在設立專門機構、安排專項資金、實行優惠政策等方面形成合力。二是加強輿論宣傳。有關部門要加大人力和財力投入,制訂宣傳方案,利用國家、省級主流媒體和專業酒節展會,強勢宣傳我省葡萄酒產業整體形象,加大產區地理標志宣傳,突出展示產區自然條件和葡萄酒品質,提升我省地產葡萄酒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認知度和美譽度,全方位塑造知名品牌,增加在全國的市場份額。
(二)采取過硬措施,增創競爭新優勢。一是解決地權問題。葡萄酒產業發展有其特殊性,好的葡萄酒是種出來的。根據世界葡萄酒產業發展經驗與規律,未來葡萄酒產業發展,不宜再建設大型灌裝型的企業,而是發展自有釀酒葡萄基地的葡萄酒莊園,以利于原料、產量、品質的控制。酒莊酒的生產需要時間積累和長期投資,這與當前我國的土地制度產生矛盾,農民只有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能將土地作為股權投資到酒莊里,而且目前的承包制導致的分散種植阻礙了能夠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葡萄品質的大規模機械化作業的實現。二是減免葡萄酒產品消費稅,酒葡萄種植享受與其他農產品相同的直補政策。免征葡萄酒消費稅,或減至3%以下。三是針對某些國家出口到我國的葡萄酒適時啟動反傾銷調查。
(三)監管服務并重,優化發展環境。一是改變重監管輕發展的思維。對出現問題的產區既要加強監管整頓,更要強調服務發展,積極為合規合法企業松綁,并扶上馬送一程;核發葡萄酒生產許可證的部門應盡快審核企業的生產許可證,經過改造提升后未復產的企業,達到生產條件的給予發證、換證,確保合格一家恢復一家;監管部門應以產業發展為本,強化監督管理,允許企業開展合規合法的委托加工業務(OEM),恢復商標標注的慣例做法,允許標注星級、年份字樣,允許裸瓶窖藏,取消生產報批制度。二是學習先進產區的做法和經驗,加大扶持力度。把葡萄酒產業發展納入農業產業化,享受支農惠農優惠政策給予補貼扶持;省政府設立葡萄酒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于扶持釀酒葡萄基地建設和秦皇島(盧龍、昌黎)、張家口(懷來)葡萄酒整體品牌的打造宣傳等,對當年新建、改建達到相應規模的釀酒葡萄基地,給予相應的財政補助或貸款貼息。產區市、縣政府也要出臺支持葡萄酒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大財政投入,扶持葡萄酒產業做大做強。三是明確發展規劃目標,鼓勵和支持建設葡萄酒莊園。我省葡萄酒產業發展要統籌規劃,高標準建設釀酒葡萄基地。按照“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的原則,積極探索市場化基地建設模式,引導現有葡萄酒生產企業按照統一標準、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相對集中的原則,抓好規模化、規范化原料基地建設;新建葡萄酒生產企業、葡萄酒莊,必須建有自己的釀酒葡萄基地;現有企業兩年內實現與基地對接。鼓勵和支持建設集葡萄種植、葡萄酒釀造、休閑旅游和文化推廣于一體的葡萄酒莊,著力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位、有市場”的精品酒莊;充分利用京津冀協同發展和環渤海發展的戰略機遇,重點抓好懷來、涿鹿、昌黎、盧龍等縣的葡萄酒莊集群建設,選擇葡萄酒產業鏈條比較完善的城鎮,建設具有特色的葡萄酒小鎮。
(四)健全組織機構,發揮協會作用。一是建立我省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發展聯席機構,負責擬定全省葡萄酒產業發展規劃和組織實施工作,研究制定葡萄酒產業政策和扶持發展措施,協調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二是與葡萄酒產業相關的行業協會要大力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引導生產經營企業加強自律,遵守規則,逐步形成政府調控、部門監督、行業監管、企業自律的管理體系。三是借鑒廣東、甘肅、寧夏等省區做法,設立葡萄酒市場開拓基金,開展“冀酒巡展全國行”活動,委托相關行業協會組織兩大產區企業組團參加國內外酒展,大力宣傳推介我省葡萄酒產區知名品牌,積極支持兩大產區名優品牌開拓國內外市場,使我省葡萄酒產業重振雄風,綻放異彩。
文/省工經聯(省經團聯)調研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