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已經過去了,在過去的一年里,白酒行業依然處于深度調整的大趨勢之下,之前很多業內人士認為的行業回暖并沒有出現,從行業整體來看,寒冬依然會持續下去,至于會持續多久,現在已經沒人敢說自己知道。而對于區域性白酒企業來說,尤其是小微酒企,所面臨的不僅是如何度過這個冬天的難題,更重要的的是如何生存下去。
根據2015年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有18000多家酒企,有執照的大約7000多家,但是前100家酒企的規模占整個酒行業的90%,也就是說市場上存在的17000多家酒企均是中小酒企。過去由于三公消費不受限,行業泡沫持續膨脹,導致很多中小型酒企盲目樂觀,認為當前形勢只是暫時受挫,未能及時做好轉型準備。
但是從整個2015的經濟數據可以看出:行業游戲規則是強者更強,在開放的市場環境下,具有優質的產品、品牌知名度高,營銷能力強的企業在行業調整期更具優勢,而在此輪白酒行業的洗牌過程中,行業整合向有品牌影響力的企業集中將成為趨勢。預計有1/3的酒企將退出歷史的舞臺,而這也是本次行業調整業內給出的預判。隨著行業的深度調整,酒企的估值也會下滑,部分酒企甚至會以“跳樓價”出售,到那時,酒行業將迎來并購潮。
有部分酒企認為目前限制三公消費只是一時之計,不會持續太久,等政府放開限制,行業春天自然會到來。這種看法無疑是片面的,整體行業形勢下行,三公消費受限只是一個導火索,真正的原因是行業泡沫的破滅。過去白酒價格虛高,市場虛假繁榮導致了企業盲目擴大生產,又造成了產能過剩,從而引起了酒企之間的惡性競爭。過去的市場消費是一種非理性消費,現在政府消費受到限制,家庭消費則趨于理性,注重實際體驗,這對于大多數酒企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在這種形勢下,作為行業馬前卒的中小酒企應該如何應對,才能保證自己平安度過寒冬,迎來春天呢?
1 回歸本地市場,建立大本營市場,培育機會型市場
對于區域性酒企來說,2016年的最根本任務是謀生存求發展,而且應該以活下去作為最重要的目標。區域性酒企大多數是中小型企業,很多企業的市場份額極小,有的可能很難突破上千萬。過去靠著政府消費、團購消費,這些企業有一定的生存發展,現在行業不景氣,大中型酒企不斷加速渠道、產品、價格的下延,嚴重擠壓區域性酒企的市場份額。
大酒企通過具有品牌、資金以及技術的一線品牌開始系統發力,給區域性品牌造成巨大壓力,并傳導至掙扎在生存邊緣的中小微型白酒企業。因此,區域性酒企首先要做的便是經營好自己的大本營市場,尤其是中小型酒企,他們的市場份額小,大部分走不出本土市場,受到大中型企業的沖擊最大,影響最深。
2 渠道建設要從企業自身現狀出發,不要盲目推進渠道多元化
過去很多中小酒企熱衷于推進渠道多元化,認為拓展渠道能夠幫助企業有效分攤風險,增加利潤。但從目前來看,企業應根據自身特點進行渠道分析,無論是傳統流通、餐飲、商超渠道,還是新興團購、網絡渠道,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企業的渠道。盲目跟風,各種渠道并進,對于區域酒企來說,會導致產品老化,價格出現倒掛,產品形象受損,最終弊大于利。
對于區域酒企來說,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適的,因此,企業應該聚焦在具有一定優勢,競爭較為緩和的渠道上,且應該將聚到建設和本土市場結合起來,通過“市場+渠道”雙向發展,集中企業現有資源,充分發揮企業區域性的優勢把市場做強做大。
3 產品創新與消費者喜好結合,一切從消費者的偏好出發
區域性酒企之所以能在某一區域內擁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并能持續占據某片市場,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其產品無論是質量還是包裝能夠吸引當地消費者。但前幾年由于團購的興起,導致很多企業不重視產品的開發升級,產品漸漸不能與消費者產生共鳴。對于區域酒企來說,一旦在大本營市場不能占據絕對優勢,對企業的士氣是一種沉重打擊,更不利于企業長遠發展。
雖然,產品質量越好,消費者的偏好被滿足的可能性就越強,但是消費者不是專家,當消費者偏好與產品質量出現偏差是,以消費者偏好的滿足為主,不能盲目的唯質量論。因此,作為中小型酒類企業需要密切關注消費者偏好,在消費者促銷、消費者體驗、產品口感、包裝等方面多多從消費者角度思考。
目前大多數區域性白酒企業是前門拒虎,后門迎狼,處于掙扎求存的困境中,因此,企業迫切希望改變目前的現狀。但值得注意的是,越是困難時刻,企業越要冷靜,無論是傳統的營銷戰略,還是現在提倡的“互聯網+”營銷,對于企業來說,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