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作為世界主要蒸餾酒品種之一,也是我國特有的傳統酒種。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中,白酒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釀酒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重要的行業之一。從建國之初至今,我國的白酒發展經歷了如下幾個階段:
(1)起步階段(1949 年至 1978 年)
從 1949 年到 1978 年文革結束,是白酒產業發展初期。這段時間,因白酒的稅收占國家稅收的比例相當大,白酒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國家領導人對傳統白酒的發展十分重視。行業發展在這個期間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白酒的技術改造取得許多突破性的工作,茅臺試點、汾酒試點、周口試點等項目的開展,為白酒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建國之初,我國白酒的產量僅為 10.8 萬千升。建國之后,國家開始重視傳統食品以及白酒釀造的發展。隨著國民經濟日益走上正軌,我國的白酒行業也得到了恢復性的發展。到“文革”后的 1978 年,我國白酒產量已達 143.74 萬千升,比建國之初增長近 15 倍。本文選自:《2016-2022年中國白酒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市場前景研究報告》
(2)發展階段(1980 年至 1996 年)
隨著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經濟體制逐步向市場經濟過渡。這期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使得農業包產到戶,農業生產得到快速的發展,糧食產量大大提高,為釀酒奠定了原料基礎。同時,釀酒行業的門檻較低,生產被逐步放開,白酒產業得到快速的發展。行業的發展帶來了白酒產量的持續增長,“七五”期間白酒產量增長了 52%,“八五”期間增長了 50.6%。至 1996 年,我國白酒產量達到了 801.3 萬千升,約為建國初期的 80 倍,創歷史最高水平。
(3)調整發展階段(1997 年至 2004 年)
在白酒行業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 行業也出現了過度競爭和無序發展等不良問題。進入“九五”以后,為了適應國民經濟建設的總體要求,并提高白酒行業的投入產出比和綜合經濟效益, 國家對白酒行業制定了以調控總量為基礎的產業政策和新的稅收政策,對白酒的行業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宏觀調控。同時受到亞洲金融危機和通貨緊縮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白酒行業產量逐步下降。至 2004 年,白酒行業產量下降到了 303 萬千升,比 1996 年歷史最高點下降了 62%。
(4)快速增長階段(2005 年至 2012 年)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費能力得到不斷的提高。在社會消費結構升級的背景下,我國白酒行業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通過改善落后的生產水平和管理機制,深化調整結構,行業逐步走出低谷。自 2005 年以來,白酒行業迎來了一輪持續高速的增長期,行業整體經濟運行質量好。尤其在消費理念不斷升級的背景下,中、高端白酒更是取得了快速發展,出現了量價齊升的局面。至 2012 年全國白酒行業產量達到 1,153.16 萬千升,比 2004 年增長380.58%。
(5)調整階段(2013 年至今)
2013 年隨著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環境變化,國家政策嚴格控制“三公”經費、厲行節約,限制了高端白酒消費需求,超高端、高端白酒銷售下挫,行業增長放緩,2013 年全國白酒行業產量達到了 1,226.2 萬千升,同比增長 6.33%,增速回落達到 6.11 個百分點。2014 年全國白酒行業產量達到了 1,257.13 萬千升,達到了歷史最高點,但同比增長僅為 2.52%,部分白酒企業經營出現不同程度下滑,整個行業進入調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