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市場調研機構Vandagraf最新發表的報告(Wines & Spirits: Anti-Counterfeit, Brand Protection & Product Authentication),目前全球市場范圍內有高達30%的酒類飲料是假酒。在中國等新興市場,這個比例還要高得多;即使在法律規范相對完善的西歐、北美市場,也仍然存在10~15%的假酒。
此外,世界衛生組織(WHO)則指出,在相對落后的東南亞市場,有高達70%的酒類產品要么是假酒,要么則是毫無衛生保障的自釀產品。
Vandagraf的報告指出,中國對假酒的“貢獻”無人能比,假酒已經成為中國國民生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不僅僅是全球假酒制造中心,其生產出來的假酒絕大部分都被中國人自己消費掉了,剩下的小部分則出口到世界各地。
假酒“產業”
常見的假酒可以被歸為兩類:一類是是“仿真”酒,從外觀到味道都盡量與真酒相似;另一種則是“真瓶假酒”。
以仿真酒為例,上圖左邊的作品一號(Opus One)與右邊的山寨Shala One,是否有幾分神似?
在烈酒行業,這種山寨類型的酒則更加流行,而且規模龐大。
其實這種仿冒的山寨酒對于見多識廣的中國人來說,早已見怪不怪了。防不勝防的倒是另一類“真瓶假酒”——造假者通過高價回收真酒瓶,以廉價酒重新灌裝再高價賣出。這也催生出酒瓶回收的黑市交易。報告指出,一個1982年拉菲(Lafite)的酒瓶在黑市可以賣出1500美元的高價!
為了應對這些造假者,歐洲的部分出口商最近號召中國的餐廳們將空酒瓶全部摔碎,連酒塞也要一一銷毀,以防造假者利用這些真酒瓶酒塞制作假酒。
假酒為何盛行?
一般來說,吸引造假者的商品都具備以下兩個特點:
價格高昂
高稅率
葡萄酒與烈酒則完全符合這兩個條件。在所有的飲料里面,葡萄酒與烈酒的單價是最高的,其利潤率一般也遠高于其他飲料產品。由于高稅率的問題,葡萄酒與烈酒也成為許多走私客的目標。
假酒造成的經濟損失
根據國際經貿組織的數據,自2013年以來,假酒在全球范圍內造成的經濟損失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從2013年到2019年,假酒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將高速增長15.6%;而在2008年至2013年期間這一年增長率僅為6.8%。
在可預見的未來,假酒將會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雖然各國法律對造假者的懲罰不可謂不嚴厲,但在高利潤的驅使之下,造假隊伍仍然在不斷壯大。這個難題,究竟如何才能得到徹底的解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