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取得八大成就
30年來,白酒行業在改革開放中蓬勃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使一古老而悠久的民族傳統產業煥發出嶄新活力。
一是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取得豐碩成果。
通過30年的發展,白酒行業已經形成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社會化科研和教育機構深度參與,產、學、研密切協作的科技攻關和技術研究體系,白酒生產基礎性技術研究與應用技術研究都取得顯著成效,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持久動力。
二是科技專家和企業經營人才團隊建設成果顯著。
30年來,白酒行業一如既往地抓好科技專家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為行業發展培育和儲備了豐富的人力資源。
在白酒行業的市場營銷、企業管理方面,30年來同樣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高水平人才,成為行業發展的帶頭人和中流砥柱。
三是發揮區域優勢,打造產業集群,增加白酒產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30年來,各級政府和白酒行業越來越意識到自然環境對白酒產品質量和風格特色的重要影響,對水質、土壤、氣候、氣溫和生態等諸多自然條件進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努力發揮自然環境和區域優勢,建設白酒產業集中發展區,支撐著白酒產量和質量的穩定增長。
四是保障食品安全,提高產品質量,創新風格特色。
回顧過往,白酒行業盡管出現過1998年朔州毒酒案、2003年元江毒酒案等食品安全事故,但均與正規合法的白酒生產企業無關。隨著現代分析檢測技術和設備的進步,白酒企業對食品安全和產品質量的控制能力日益提高。在此基礎上,白酒企業愈加重視產品研發和風格特色創新,各種復合香型產品表現突出,極大滿足了消費者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
五是白酒品牌和企業無形資產培育發展取得豐碩成果。
自1996年—2014年,共有150余枚白酒及相關蒸餾酒產品注冊商標,經行政認定為馳名商標;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我國政府公布了第四、五、六、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便包括瀘州老窖窖池群及釀酒作坊遺址、四川水井坊酒坊遺址、四川五糧液老窖池遺址等多處白酒文物;迄今還有18家白酒企業的傳統釀造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成果極大提升了白酒企業的文化內涵與品牌附加值。
六是產業集中度和產品集中度顯著提高,企業組織結構和體制機制不斷改革優化。
30年來,在市場競爭和國家政策的雙重作用下,白酒集中度不斷提高,至2014年,白酒行業獲得生產許可證企業7310家,正常生產經營的企業有4000余家,另外還有白酒小作坊14700家,其中,主營業務收入百強企業在規模以上企業占比達63%,前50強企業占比為54%,白酒行業實現利潤百強企業在規模以上企業占比達81%,前50強企業占比為76%。
七是妥善應對和化解突發性危機事件,維護行業秩序、優化發展環境。
30年來,白酒行業歷經多次較為嚴重、廣泛和持久的公共危機事件,對此,白酒行業堅持自我完善,妥善應對和化解突發性危機,為維護行業秩序和優化發展環境創造條件,其中具有重要影響和深遠意義的,是化解新工藝白酒風波、甜蜜素事件和白酒塑化劑影響。
八是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首先,白酒是從傳統手工作坊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能夠吸納大批勞動力就業。
其次,白酒是高利稅行業,全部稅率總計名義稅率可達40%以上,在2003年—2012年的黃金10年間,白酒稅收年均增長率達29.5%,2014年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稅金總額達525億元。
另外,隨著白酒行業的發展,也帶動了白酒產區以及我國西北、東北地區的高粱、玉米、小麥等農產品的種植、加工和銷售,廣泛形成了“訂單種植、標準化生產、信息化收購”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此外,白酒行業對其他關聯產業具有極強的帶動能力,在促進相關產業發展,拉動消費和促進就業方面的作用非常明顯。2014年,若計算批發、零售、餐飲等環節以及物流倉儲等成本,白酒行業終端零售價總額可達萬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