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當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摸著石頭過河”一樣,當下酒類眾籌的發展雖然有著業外的參考案例,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屢試不爽的固定公式。
2014年下半年,酒類眾籌項目一個接著一個,無論是對于產品的預售,還是對于項目的債券投資,都讓身處深度調整之中的中國酒業看到了創新突圍的希望。有人判斷,如果說2014年是酒類眾籌的元年,那么2015年將是酒類眾籌大躍進的一年。
酒類眾籌究竟是一股過眼煙云的陣風,還是一把熊熊燃燒的烈火,需要業內人的理性判斷、冷靜思考。
從目前的酒業眾籌案例來看,行業對于眾籌更多是看好而不是看空,創新給傳統的酒業帶來了新鮮的氣息。
對于燃點白酒、靠上酒、巨剛眾酒等眾籌項目的成功,業內給出的成功因素不外乎高性價比的產品、獨特的賣點、有情懷的產品宣傳、消費群的聚合等。
具體來看,酒類眾籌目前進行的嘗試從多方面給傳統酒企上了一課。
一是高性價比的產品。產品所具有的較高產品品質、親民的價格讓不少消費者眼前一亮,也讓不少酒企意識到傳統的盈利模式將會受到互聯網的進一步沖擊。價格體系近乎透明的背后似乎消費者對渠道層層溢價的不認可。
二是獨特的產品賣點,無論是精致的包裝設計,還是專屬的產品定位(如燃點定位于年輕人的白酒品牌,巨剛眾酒宣揚的微醺態度),酒類眾籌產品都將流通產品甩出一個身位。再加上精雕細琢的宣傳文案,消費者立刻會產生巨大的心理斷崖——對產品高水準的認同和對產品實惠價格的驚訝,正是這種錯位感直接抓住了消費者的“痛點”。
從營銷的角度來看,相比于流通產品,眾籌產品不需要廠家先期大規模物料準備和成品生產,全部是在眾籌項目完成后進行下單排產。從運營的風險來看,眾籌實現了對消費受眾的精準定位,相當于在市場開拓中走了一條捷徑。如今,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有著相同價值取向的人之間組成的社群逐漸成為引領消費的新沃土。相比于酒業,快消品行業已經提前預見到這一趨勢,并針對不同社群展開有針對性的產品推廣,如閣老貢酒業與社群理想國的合作等。
同時,眾籌項目多依托于微信、微博、眾籌平臺等進行傳播,便于項目流量的導入和輿論的營造。對于中小企業而言,這種側重于內容營銷的社會化傳播手段遠勝于傳統的硬廣和軟文。更重要的是,在眾籌的過程中,消費者體驗的是一種追求極致的過程,深入到產品的研發過程,極大提升了消費者的參與感,這正是小米手機成功的原因所在。
無論是前期的產品研發還是后期的產品推廣,眾籌都給酒行業注入了新思維。但是,無法忽視的還有眾籌帶來的風險。業內人士認為,眾籌的本質并不是籌集資金,而是籌人,將研發者、傳播者、銷售者、消費者以及投資者整合在一起,即通過整合優質資源實現商業模式的快速變現。
在實際操作中,不少眾籌項目雖然有著美好的愿景,但是并不足以吸引人,繼而無法聚攏起消費群體,最終導致眾籌失敗。在某知名眾籌平臺,《華夏酒報》記者注意到,8個眾籌項目中只有4個募集成功,而在這4個項目中,只有一個項目支持者是過百的。反觀其他行業的眾籌項目,成功率也并不高。有分析人士指出,國內眾籌行業還在起步階段,需要長期的消費者培育過程。
對于酒類眾籌的風險,元一連鎖品牌策略機構總經理鐵丁認為,一是信用的風險,目前酒類眾籌項目很容易產生糾紛,如產品降價、實際產品與預期有差距等等;二是法律的空白,目前國家對于眾籌沒有一個明確的法律法規,眾籌很容易游走在非法集資的邊緣;三是質量、研發等專業的危機,酒類眾籌的發展壯大有賴于專家型人士的指導和大型企業的參與,目前酒類眾籌多是中小酒企在嘗試。
此外,國內股權式眾籌的不成熟,眾籌項目與消費者之家并不緊密穩定的聯系,眾籌項目與現行酒行業消費習慣的不一致,廠家與眾籌平臺、消費者之間的溝通問題等也阻礙著酒類眾籌的發展。
業內人士坦言,在酒類眾籌“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還需要找到與國內市場實際相結合的方式來運作。究竟酒類眾籌能走多遠,有賴于市場的成熟度和業內的經驗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