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外的兩場濃香型大會在2017年底相繼舉辦,首先是12月19日中國濃香型文化高峰論壇在宜賓舉行,另一場是12月22日和23日兩天在合肥濱湖的安徽酒業“十二五”成果展暨2017年酒博會。兩場會議的共同點是“凝聚共識”“維護濃香生態”以及“抱團”,因為嘉賓重磅云集,可以說兩場會議在業內影響力均很大,第一場會議濃香代表之二五糧液和洋河發聲,第二場會議徽酒代表之二古井和宣酒發聲。這對于長期占據白酒市場份額且目前仍然占據白酒市場近七成份額的濃香酒企們殊為不易。
比如在合肥濱湖的“徽酒”酒博會上宣酒董事長的發言引起很多共鳴,即“安徽白酒行業應該抱團前行,向外省市場突圍”,那么僅就這一話題我們來分析看看這樣的行業呼聲對于當下濃香行業內的競爭烈度“降溫”有沒有幫助?宣酒作為代表之一的徽酒諸強還能不能成功跨省?
本文適合所有濃香酒企一閱,尤其是山東和河南。
第一、徽酒的三大競爭力在外省已經快要失效:
渠道力失效:提到徽酒首先就會想到渠道力,“盤中盤”是大家耳熟的渠道模式,買斷核心終端,培養核心消費人群曾經在全國風行,也讓安徽酒企嘗到甜頭,所以安徽省內的割據慢慢形成,大本營市場的壟斷幾乎是每個安徽酒企都在做的事情。同時其他品牌酒企在外省也逐漸開始效法,結果前三五年“盤中盤”尤其是“餐飲盤中盤”風靡大江南北,有點實力的品牌或酒企基本都會,讓“盤中盤”不再成為徽酒優勢,;其次是全國酒水行業遇到的同一個問題就是自帶率不斷攀高(河南某些地方甚至自帶率都達到80%以上),“盤中盤”升級為“消費者盤中盤”,而又開始被效法成為敢于投入較大前置性資源和敢于短期不盈利的本土酒企的“武器”,大部分安徽酒企無法再隨隨便便就能在省外市場復制,因此渠道力已經不是徽酒的競爭力。
大單品失效:目前在安徽市場能夠活躍的“八大寡頭”分別都在一定的區域內擁有自己的核心大單品(具體不點名),有的已經中高端升級成功、有的仍然在爬升次高端、有的已經失敗,還有的則一頭霧水,但2017年他們的日子都很難過,尤其是大單品的“量增利薄”現象極為普遍。為什么?根據當下行業環境尤其是濃香競爭環境來看,濃香型市場的競爭已經進入到2.0版本(1.0是市場渠道增長、2.0是管理驅動增長、3.0是創新驅動增長),即“產品價值更高、覆蓋消費群體更廣和精品數量更多”的“3G”系統運營管理才能制勝,所以“濃香大單品”戰略已死,當下大單品之于濃香酒企只能算是策略之一,遠不能再成為長期和可持續增長的法寶。因此徽酒第二項“法寶”大單品戰略已經失效(題外話:為什么洋河能夠快速拿下很多區域酒企的家門口市場以及為什么古井仍然在徽酒群相對優秀的核心原因也在此)
大眾化價位市場已經成為“紅海”:如果我們把“徽酒”比喻成一個酒企,那么這個酒企過去高速增長的核心驅動因素其實是“聚焦”戰略帶來的,聚焦在中檔和中高檔價位從而及時滿足和順應了消費需求,從而才有省內市場快速增長以及早5年前的部分安徽邊緣省份的成功“擴張”。但從當前的各個省份來看,尤其是安徽邊緣省份,大眾化價位已經到處是“火海一片”,這一點不但讓徽酒們在省外無法找到增長,連省內其實也已經造成了“失衡”。
綜合來看,徽酒過去的增長驅動方式在省外市場已經過時,批量出省的時機窗口已經基本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