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四大名酒”誕生
回憶起60年前首屆全國評酒會,著名白酒專家高月明記憶猶新,他說,1952年,中國專賣實業總公司主持的第一屆全國評酒會在北京舉行,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全國性的評酒會,全國數以萬計的酒廠、公司選送了產品酒樣,至評酒會正式開始前,已經篩選確立了103種酒樣供評酒會品評。
來自全國的釀造專家、評酒專家和學者從這些酒樣中評選出8種國家級名酒,分別為白酒類4種,黃酒類1種,葡萄酒、果露酒類3種。
高月明說,最終獲評國家級名酒的白酒是汾酒、茅臺、瀘州老窖、西鳳酒,這就是現在被世人所熟知的中國“四大名酒”。為什么這4款白酒能在上百個酒品中脫穎而出?因為這4款白酒的個性都非常強,茅臺代表醬香、汾酒代表清香、瀘州老窖代表濃香、西鳳代表兼香。
首屆全國評酒會以“推動生產、引導消費”為目的,評出的“四大名酒”在行業內引起了強烈反響。
據高老回憶,當時,負責黑龍江省財貿工作的副省長楊易臣在得知首屆全國評酒會評選出“四大名酒”后,希望黑龍江也能夠釀造出一款用于接待貴賓的名酒。1956年,楊易臣親自批示,在黑龍江省玉泉鎮投資建廠,生產當地名酒。當時,高月明在黑龍江省工業廳食品處負責酒的管理工作。廳里協助省里抽調骨干人員組成籌備組,高月明負責生產指導。
高月明說,玉泉有釀造醬香酒的技術,也有釀造濃香酒的技術,通過采用高溫制曲、人工窖泥、分型發酵、勾調成型等技術和工藝,一種濃中帶醬的新型酒風格基本確立。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的白酒是沒有香型這一說的。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屆和第二屆全國評酒會評出四大名酒及八大名酒時,也沒有分香型。”高月明在談到兼香型白酒的由來時對《華夏酒報》記者說。
高老回憶說,在第三屆全國評酒會之前,中國釀酒工業協會在長沙召開會議,鑒評“白沙液”,對非濃非醬的白沙液酒給予了肯定。第三屆全國評酒會上,在高月明和湖北省酒業協會負責人陶家馳的爭取和堅持下,“兼香型”白酒首次作為一個新香型參評,兼香型白云邊酒獲得“國家優質酒”稱號。1984年,在第四屆全國評酒會上,兼香型玉泉酒也獲得了“國家優質酒”稱號。
推動香型標準確立的是第三屆評酒會。作為“四大名酒”之一的西鳳酒,在這一屆評酒會中名落孫山。當時,這件事轟動了陜西省,也驚動了當時的陜西省省長。結果,白酒專家組進駐西鳳,這一搞就是10年。最后,西鳳作為“鳳香”重新回到了國家名酒的懷抱中。高月明說,從此,香型的概念在酒界逐步形成共識,尤其是香型的確立,是真正體現白酒技術進步的表現。
“在崗”63年的酒業老兵
1950年,17歲的高月明剛參加工作就在寧安酒廠做一名酒工。“每月70斤的小米或者高粱米就是當時的工資。不過還算湊合,吃不飽也餓不死。”
因為對酒行業的酷愛,高月明的思維和語言都離不開一個“酒”字。高月明說,當時,東北關內、關外的經濟是兩個模樣,更別說白酒這個正處于工業化摸索階段的行業。
當時白酒工人并非外人所猜想的那樣每天都能喝上酒。“喝酒?我當曲工助理那會兒,連酒是什么味兒都不知道,就天天聞酒糟味。”高月明解釋道,那時的糧食很貴且緊張,很多人連飯都吃不飽,偷喝白酒那叫“挖社會主義墻腳”,更何況當時的高月明一門心思學習手藝上,哪有“閑心”去品酒?“就連后來我全國各地跑,開始鉆研技術時,也沒有哪家企業像現在一樣以酒待客。”高月明說。
1952年~1955年,高月明和原黑龍江省食品工業公司調研員、黑龍江省釀酒協會名譽會長武顯章主持黑龍江省一面坡酒廠定溫定量試點,首次把溫度計和天平引入中國白酒生產,推動了中國白酒工業化進程。其試點成功后被推廣為東北制酒操作法,這一經驗演變為全國白酒行業的“大比武”,盡管這項影響中國白酒釀造的技術推崇至今,可高月明卻“固執”地認為這是他的“一孔之見”;
1955年~1963年的全國煙臺試點,其“麩曲酒母、合理配料、低溫入窖、定溫蒸燒”仍為中國白酒釀造經驗的寶典,高月明也眾望所歸地成為1963年修訂《煙臺操作法》的起草人之一;
1963年后,高月明在黑龍江省阿城縣印證白酒煙臺操作法試點,培訓了包括酒工、曲工、酵母工、化驗員等200多名骨干,如今,這些人已成為酒類企業董事長、總經理、總工程師、國家評委,支撐起黑龍江省白酒業的發展。
高月明對東北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情感,他說:“東北是個好地方,各類自然資源豐富,即使是困難時期,白酒釀造工藝和技術也一直沒有停滯。”上個世紀60年代,一度因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為糧食的短缺,全國白酒行業積極尋找釀酒代用原料。高月明開始在黑龍江省綏化地區新興酒廠進行甜菜頭尾代料試點;在黑龍江省賓縣進行纖維素酶試點;在黑龍江省甘南縣進行土豆制酒試點;在黑龍江省阿城玉泉酒廠進行糖蜜制酒試點;在黑龍江省雙城市進行海藻制酒試點;在黑龍江省景興縣進行橡子制酒試點;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啤酒進行代輔料試點。
“文革”后,中國白酒進入了“提質”時代,高月明的“試點之路”也因此進入了一個高峰期:他先后主持了黑龍江省“九九計劃”試點、黑龍江省龍濱酒廠提質試點、黑龍江省哈爾濱老白干試點、黑龍江省玉泉濃醬兼香型白酒試點等。這些試點在黑龍江省不斷推廣應用,在上世紀80年代末,黑龍江省白酒產品參加全國酒類質量大賽,獲金銀銅牌23塊,獎牌總數與北京市并列全國第一。
1992年,高月明離開了領導崗位,本可以頤養天年了,但他卻比以前更忙了。行業協會需要他,省內外的一些白酒企業也紛紛請他。他們說:“您在職的時候不兼職是為行業,如今您退休了,可以為企業做‘專職’了。”
“保八、爭九、破百”
高月明是中國濃醬兼香型白酒的締造者,是中國白酒國際化和科學飲酒、文明飲酒、健康飲酒的最早倡導者之一,他提出的“東北清雅型板塊說”成為東北白酒企業踐行的目標。
行走酒業60多年的高月明對酒圈戀戀不舍,“因為這里有沈怡方、高景炎、曾祖訓、季克良這些一起為白酒業發展打拼的戰友,我還想繼續干下去。”他風趣地說道:“今年很多企業的銷售已經過百億了,我現在也在‘保八、爭九、破百’,我也想‘破百’,那樣的話,我就有更多的時間為白酒的發展作貢獻。”
今天,80歲的高月明依舊行走于行業,似乎已經忘記了自己年齡。如今,白酒行業的高速發展讓高老擔憂:“當一個行業開始高速并跳躍發展時,這個行業便開始落寞。太多打著年份、窖藏、洞藏旗號的白酒,充斥著行業。”60多年的行業行走,讓他看到這個行業不同的顏色。
“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認識白酒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性。維護酒業秩序是保障人民飲酒安全的首要任務,同時,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發展白酒產業是白酒企業擴大內需的一項重要工作。”高月明語重心長地說道。
從1952年首屆全國評酒會算起,迄今已有60年。這五屆全國評酒會見證和記錄了中國白酒行業的發展歷程。名酒的起起落落帶動了中國白酒的技術進步,名酒的沉沉浮浮也引導著行業發展的方向。可以說,名酒為中國白酒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指導了方向,給中國白酒留下了豐厚的財富,沒有名酒就沒有中國白酒的今天。
進入市場經濟時代,不同名酒的個體遭遇也帶給了中國白酒更有價值的思考和警醒。僅僅十幾年的光陰,有的老名酒甚至被一些二線名酒蓋過了風頭,有的甚至已經破產倒閉。
“名酒意味著品質的保證。”高月明說,在計劃經濟時代評選名酒,對于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行業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和指導作用。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部分老名酒處于萎縮狀態,其原因就是市場經濟檢驗名酒的標準變了,除了過去對白酒品質進行靜態的技術鑒定之外,其動態的市場表現更為重要。
到今年,高月明已經在中國白酒行業忙碌了63年,如今,他依然以一位從業63年“老兵”的身份佇立在中國白酒的發展前沿,為中國白酒的健康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人物簡介
高月明,1933年2月9日出生,中共黨員,大專。
1950年,黑龍江省寧安縣酒廠,酒工,曲工助理;
1953年,黑龍江省輕工業廳食品工業公司科員、副科長、科長、副處長、處長,技術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在其60多年的酒業生涯中,參加了五屆全國評酒會,其中前三屆擔任評委,后兩屆擔任專家組成員;兼任黑龍江省酒業協會副會長,秘書長,會長,名譽會長;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白酒分會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高級顧問;國家技術監督局標準委員會副主任;北大荒農墾局高級顧問;黑龍江省顧問委員會委員,食品組組長;黑龍江省食品協會副會長;茅臺、瀘州老窖、西鳳等多家名酒廠技術顧問;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大學、東方學院客座教授。
高月明還是《煙臺操作法》起草人之一;《中國大酒典》起草人之一;《白酒生產技術全書》起草人之一;《中國白酒30年成就》起草人之一;《中國白酒50年紀實》起草人之一;《中國食品綱要》起草人之一;《白酒生產地標準》起草人之一;兼香型標準、清香型標準起草人之一;《白酒釀造理論與實踐》起草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