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中酒協在江蘇今世緣召開“國家釀酒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裝備座談會”。部分白酒企業與酒類裝備制造企業共同探討了白酒工業技術升級改造的思路與愿景。
此前,筆者將一條“今世緣中國白酒首套裝甑機器人生產線成功運營”的消息發布到“朋友圈”,立刻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招引來50多條評論。“機器人裝甑”?這對于世世代代靠口口相傳,手工操作來釀酒的傳統工業而言,無疑是件新鮮事兒。于是,褒獎者有之,質疑聲也有之。褒獎的觀點很明確,認為這是促進傳統手工業發展轉型,提升釀酒裝備制造業水平,走新型工業化之路的引領與創舉。質疑聲則更加直接,冠于“工匠精神”已死之罪。
傳統產業要不要工業改良,其實是個不爭的事實,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其實就是工業化革命的結果。十八世紀后半期,英國的工業革命完成了從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的關鍵,是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被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后,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后向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繼而傳播到世界各國。
在中國,辛亥革命之前,封建制度根深蒂固。“四大發明”雖然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卻淪為西方國家利用指南針環游世界,利用火藥制造軍事槍械,不斷開發殖民地的“武器”。“洋務運動”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但是也僅僅有35年的歷史。閉關鎖國最終使得工業萌芽滅亡,讓國人“只識彎弓射大雕”,導致被動挨打的局面形成。
回到釀酒工業,作為“舶來品”的啤酒和葡萄酒,其工業技術主要是通過引進、吸收、消化得以完成。黃酒和白酒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的、老祖宗留下來的,所以經常給人形成一個“不能改變”的誤區。這種淺薄的所謂“傳承”禁錮了一些人的創新意識。既然如此,還談什么科技創新,搞什么技術交流,評什么優秀論文。老祖宗怎么干我們搬來照用不就得了。
事實上,企業通過機械化,促進傳統手工業的發展轉型,形成了釀酒的規模化、集約化;通過信息化,提高了釀酒機械化的程度和水平,提升了釀酒生產的效率、產品的標準化程度和產品質量,進而提升了企業的整體競爭力,這正是傳統工業發展的必然之路。企業生產過程主要環節實現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將是現代工業文明的必然潮流。
歷史潮流,浩浩蕩蕩。美國制定了“再工業化”、“制造業復興”、“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德國拋出了“工業4.0”,日本開始實施“再興戰略”,韓國搞了“新增動力戰略”,法國提出了“新工業法國”,中國也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
“工匠精神”是值得膜拜的,但我們崇尚的精髓應該是“精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未來的中國白酒,讓機器代替人,讓知識技師智能操作生產,讓工匠們去休閑釣魚,豈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