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酒類流通協會秘書長,汪慶璋發表了很多關于葡萄酒市場方面的觀點。以下是在葡界論壇上的觀點,以饗讀者。
自2012年酒業進入調整期以來,進口葡萄酒占據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大,擠壓了國產酒的市場空間。
而國產酒在品牌和品質的提升方面非常緩慢,對葡萄酒知識宣傳及文化普及的重視程度也不夠,缺乏維護國內市場份額的整體意識。國內的廠商更沒有意識到,“品牌戰爭不僅僅是產品之爭,更是認知之爭,是要贏得消費者在心智上的認可”。
進口酒廠商在開發中國葡萄酒市場方面,有一套完整的推廣體系和市場拓展機制,并“先入為主”地占據了消費者的味覺記憶。而國產酒廠商依然在繼續重利潤、輕宣傳的老路上前行,葡萄酒企業對市場信心明顯不足,存在“投資經營目標短期化”的問題。
對此,葡萄酒企業必須要確立“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的工匠精神,并通過健康、優雅、傳承、時尚等方面的持之以恒的消費者教育,提升國產酒的品牌價值,實現“賣的不是葡萄酒,而是民族的尊嚴和民族的自豪”的品牌美譽度。
(圖片來自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目前,葡萄酒行業除了存在“一輩子做好一件事”的企業家為數不多、對葡萄酒發展缺乏長期的規劃和投資等問題外,國家行業政策體系不健全、整個金融政策導向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不夠等,也是造成國內葡萄酒行業競爭力不強的原因所在。
如今,一方面,國內生產企業費用高企、市場開拓信心不足;另一方面,受減免關稅的政策利好,一些國家的進口酒大量涌入,使本來就沒有市場優勢的國內葡萄酒生產、營銷企業舉步維艱,造成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流失,銷售市場被國外品牌所擠占,國產葡萄酒發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針對這些問題,行業協會應集思廣益,找到應對之策。目前,各省都有行業協會和聯盟組織,在機構改革前,這些機構和組織具有部分行政管理職能,在維護行業利益、解決行業內糾紛等問題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行政機構改革以后,協會與政府職能徹底脫鉤,行業協會的定位是社會組織、民間團體,是聯系政府的橋梁、紐帶,對行業的監管缺乏權威性,也不再履行對行業有關技術標準的制定等職能了。
再看國外的行業協會,其承擔著制定行業技術標準、制定行業規范守則的職能,可以代表企業進行對外的商業談判等。同時,協會還可以代表企業乃至行業與國家有關部門進行相關政策的溝通,是行業利益的有力維護者,具有獨特的地位和權威性。
當然,行業協會具有懂經營、懂專業、懂管理的優勢。為此,提出三點建議:
首先,行業協會要加強橫向聯系,找出行業共性問題,形成統一意見,向政府有關部門建言獻策,以引起決策部門的重視,便于決策部門采用協會的意見。
其次,協會要加強自身建設,加強市場調研,收集有關數據,預測行業的風險,提出防范措施。
現在,協會要積極爭取政府的一些服務項目,在服務的過程中爭取參與行業政策的制定、行業數據監測、規范行業管理等重要任務。在承擔切實有效的具體工作中,提升協會的服務功能,增強協會在行業內的權威性。
再次,協會要加強為企業服務的功能,增強服務意識。協會要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充分發揮好協會的平臺作用,組織會員與會員的交流,加強省與省、酒企與酒商之間的交流,辦企業想辦而辦不到的事。協會能夠提供的服務越多,會員對協會就越信任,支持力度也就更大。
在筆者看來,能認識到危機,就不是危機。面對國產酒內憂外患的形勢,協會自身要樹立信心,并站在行業的高度,以專業的眼光,對相關問題給出“藥方”。
同時,協會還要積極與政府相關部門進行溝通,爭取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使政府、企業、行業能夠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國產葡萄酒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