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劉世松相識已有18年了,那時他還在《華夏酒報》做總編輯。作為中國酒業的觀察家以及葡萄酒產業經濟與文化研究的學者,劉世松這些年一直在致力于傳播酒文化,推動葡萄酒產業的發展。
談到中國葡萄酒的市場,劉世松持有非常樂觀的態度。但談到國產葡萄酒的現狀,劉世松卻顯得非常憂慮。
在他看來,進口葡萄酒以非?斓脑鲩L速度在我國不斷的“攻城略地”,對國產葡萄酒發展帶來很大的沖擊。進口葡萄酒一直以來對中國市場的不懈投入,宣傳自身獨特的品牌文化和飲食方式,極大地迎合了國內中高收入消費者的獵奇心理和人們追求時尚的需求。而國產葡萄酒因受釀酒葡萄基地種植面積及生產周期和產量的限制,原料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葡萄酒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的重要因素。
的確,目前世界葡萄酒每年的過剩量在400萬千升左右,加上后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外葡萄酒商紛紛盯上中國這個巨大的潛力市場,并竭力耕耘。中國年人均消費葡萄酒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巨大的消費潛能以及不斷擴大的市場空間,引起了全球葡萄酒廠酒商的關注,自然也帶動了進口葡萄酒的快速增長。
(圖片來自網絡 如有侵權聯系本站)
“進口葡萄酒進來的不只是葡萄酒,還有成熟的葡萄酒文化,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可怕的”。劉世松認為。
法國葡萄酒在中國暢銷,主要就是消費者對法國葡萄酒的悠久歷史和浪漫的葡萄酒文化有著較高的普遍認同。而這種文化是通過不斷地傳播而實現的,我們所看到、聽到的,無論是品鑒活動、飲食搭配、休閑文化,以及收藏拍賣活動,都是國外葡萄酒文化的一種營銷方式,對于成長的中國消費者來說,在那么多熱心和無私的葡萄酒推廣、文化鑒賞活動的潛移默化中,接受了國外成熟的葡萄酒文化,自然也帶動了市場的繁榮。
由此,在進口葡萄酒洶涌的沖擊下,原本脆弱的國產葡萄酒經濟發展暴露出很多問題,特別是原料基地發展滯后成為制約中國葡萄酒經濟發展不容置疑的事實。而進口葡萄酒對我國葡萄酒經濟帶來的影響正在持續發酵,甚至在動搖著中國葡萄酒經濟發展的根基。
劉世松認為:用進口原酒代替基地建設,我國釀酒葡萄基地建設面臨巨大挑戰”。但令人無奈的是,這種情況正在愈演愈烈。關稅的降低和進口酒本身的性價比,導致很多國內企業越來越多地進口原酒。
中國加入WTO后,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則要求關稅逐年降低,2005年1月1日起,瓶裝葡萄酒的進口關稅率從43%下調至14%,散裝葡萄酒的進口關稅率從43%下調至20%。從2006年7月1日起,葡萄酒實施新的《消費稅管理辦法(施行)》,進口葡萄酒消費稅可用進口環節已納消費稅抵減,從而進一步降低了成本。而香港和澳門地區更是從2010年3月起相繼對葡萄酒實行零關稅。2012年1月1日起,中國對新西蘭葡萄酒等產品的進口關稅降為零。2015年1月起,智利葡萄酒進口中國關稅降為零。2015年中澳自由貿易協定正式簽署后,中國承諾“對于起泡酒以及小于2L容器的進口葡萄酒,關稅將由14%,在第一年降至11.2%,第二年降至8.4%,第三年降至5.6%,第四年降至2.8%,預計將在2019年降至0。對于散裝葡萄酒,關稅減免方案為從20%每年逐步遞減至16%、12%、8%和4%,并在2019年降至0”。
關稅的降低,加上國外大都對釀酒葡萄種植給予一定的農業補貼,使進口葡萄酒生產成本大幅降低。我國葡萄酒市場發展速度較快,連續多年呈現兩位數的增長,但由于我國釀酒葡萄基地建設時間晚,基地建設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穩定的投入,現有原料基地已經不能適應國內快速增長的巨大市場需求。再者,中國的土地政策因素、不斷上升的人力成本和企業急功近利的“逐利”行為,企業在葡萄原料基地建設與管理方面不重視,葡萄酒生產企業越來越不愿意在基地建設上投入過多的精力和資金,特別是一些中小型葡萄酒生產企業根本不去建設基地,而直接選擇成本低于國內原酒的進口葡萄原酒,以保證自身品牌市場的供應,賺取高額利潤。
如此循環,將使葡萄酒企業越來越對進口原酒形成依賴,長此以往,必將嚴重損害我國釀酒葡萄種植產業,引發“果賤傷農”砍伐葡萄樹的悲劇,在一些產區已經發生拔除葡萄樹的現象,這對中國葡萄酒經濟發展來說是極為不利的。當我們沒有自己的葡萄原料供應之后,進口原酒就會輕而易舉掌控中國葡萄酒經濟的“命脈”。
劉世松分析道:灌進“洋酒”的葡萄酒產品,失去了中國葡萄酒自己的風格特色。消費者的口感體驗和教育都被進口酒所占據,未來會怎樣?
一直以來,法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葡萄酒主產國,常年在中國不遺余力地舉辦一些產品品鑒和文化推廣活動。目前,在我國中東部各大中城市的街頭隨處可見許多進口葡萄酒專賣店、品牌店,其對消費者的影響很大。市場調查也發現,進口葡萄酒經營進入門檻低、利潤高,使涉足和準備涉足這一領域的業內外商家越來越多,甚至國內許多葡萄酒龍頭骨干企業也在經營著進口瓶裝葡萄酒。在坐落各地的家樂福、麥德龍、沃爾瑪等大中型超市,我們可以看到進口瓶裝葡萄酒的價格與國產葡萄酒產品價格相差無幾,甚至有的比國產葡萄酒還便宜。目前,葡萄酒高端市場基本被進口葡萄酒所壟斷,并培養出了一大批忠誠的消費群體,這已經嚴重影響著我國葡萄酒的主流消費市場。
當然,國內企業和相關組織也在不斷地呼吁國產葡萄酒要改變和重視。近年來,葡萄酒行業里的管理部門、企業家一直在呼吁一個問題的解決,即葡萄酒產業應該歸屬于農林業,享受農業的一切優惠政策,葡萄酒應該納入農產品序列。但是在劉世松看來,這并不是影響我們葡萄酒產業發展的重要原因。
根據我國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葡萄酒屬于制造業,是工業品。葡萄酒納入農產品,這不是說改就能改的問題,可能還會涉及到人大會議審議。我們自身需要明白,葡萄酒產業是融一二三產于一體的復合型產業,國家對一二三產業的扶持政策,我們都應該積極去爭取。特別是國家關于“新六產”的發展規劃與支持政策,需要葡萄酒行業認真研究,積極爭取。
回到原料種植。大家都認為,要釀造出優質和獨特風格的葡萄酒,需要培育高質量的釀酒葡萄原料。但是以上這些說法都停留在口頭上,真正落實到產業管理、企業經營活動中的卻是非常少。
試問產業管理部門、企業家:葡萄原料如此重要,政府在產業資金扶持上真正落實多少?企業每年在基地建設上的人財物投入占企業總投入的比例是多少?
用進口原酒代替基地建設,既迎合了消費者“崇洋”心理,又賺取更大的經營利潤,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對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來說,無可厚非。但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因為葡萄酒行業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把自己的根本給丟了。這是劉世松最為擔心的。
我們應該知道,葡萄酒是講究個性化、差異化和具有國際文化屬性的特殊消費品。中國消費者喝慣了灌裝了進口酒的“中國葡萄酒”和原瓶進口的葡萄酒,又受著進口葡萄酒文化的影響,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長此以往,中國葡萄酒的“命脈”必將輕易地被別人控制,企業還如何去追求利潤最大化?產業還談何壯大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葡萄酒產業面臨著六大危機:產業管理危機、釀酒原料危機、產區品牌危機、文化推廣危機、自律誠信危機、進口酒沖擊危機。而從長遠發展來看,國產葡萄酒的自救必須首先從原料上來解決。劉世松建議從三個方面來解決葡萄原料問題。
第一,原料是核心的理念認知必須落“實”。
我們在積極向國家爭取政策的同時,自身“原料是核心”的理念必須落“實”。有句話叫“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企業在經營中根本沒有把原料基地建設作為企業第一車間來對待,對待果農和對待工人完全兩個待遇,如何能夠改變其他人的認知?
我們的理念認知需要從根本上轉變,重新梳理,落在實處。政府產業管理部門要加強引導和服務,完善標準規范,幫助企業打穩根基,健步前行。行業內必須真正將解決原料問題作為推進葡萄酒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基礎性的核心來對待,作為頂層設計的根本所在。
第二,原料基礎科研必須落“地”。
應該說,各個產區至今沒有自己的特色釀酒葡萄品種資源圃。各產區基礎研究做得不到位,沒有特色,何談個性,更不用說未來發展。當年一說赤霞珠、霞多麗為國際名種,一窩蜂全國各地都種;現在馬瑟蘭表現好,各個產區又開始一窩蜂種馬瑟蘭,跟風現象再次重演。
我們現在亟需做好的基礎風土研究和品種區域化選育工作,需要根據不同地域獨特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土壤組成特性,精心篩選培植,選擇適宜適種的品種,培育適合本地地域特征的多元化、個性化的釀酒葡萄品種。
第三,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制度必須落“細”。
建議各地葡萄酒管理部門應該好好研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制度。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是一個系統工程,相關工作開展起來,建立健全標準、傳播和推廣體系,完全可以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產區產品差異化戰略、葡萄酒品牌集群形成、葡萄酒市場秩序建立以及葡萄酒國際競爭力等方面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也能夠講好葡萄酒的“中國故事”,樹立“中國風格葡萄酒”的國際形象和地位。
在此基礎上,劉世松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1、扎穩根基,認認真真建好釀酒葡萄基地。
葡萄酒質量好壞,先天在原料,后天在工藝。目前,中國在釀酒葡萄種植和品種等方面,品種過于單一,紅色品種中超過60%為赤霞珠,白色品種中超過70%為霞多麗,造成我國葡萄酒產品特色不突出,同質化現象嚴重,跟不上世界葡萄酒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面對進口葡萄酒的強烈沖擊,中國葡萄酒經濟發展的根基就是要加強釀酒葡萄基地建設。地方政府管理部門要根據當地自然風土資源條件,制定出全局的、科學的、合理的戰略規劃,加強配套政策與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導企業和農戶選擇適宜當地風土條件的葡萄種植品種,加強標準化、規范化種植技術研究,推廣規;C械化、智能化的釀酒葡萄基地建設模式,提升原料基地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服務體系,提升釀酒葡萄品質,形成中國葡萄典型個性,打破制約我國葡萄酒經濟發展的“瓶頸”,才是今后中國葡萄酒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特別是要通過適當調整釀酒葡萄種植結構,根據不同區域自然風土、氣候環境特點,建立釀酒葡萄品種差異化,建設具有明顯產區特色的釀酒葡萄基地,達到提升葡萄品質、提高農民收入、突出產區特色的目的。
2、盡快建立中國葡萄酒的質量標準體系。
我國應該提高國內葡萄酒“生產許可證”的準入門檻,提升葡萄酒行業準入條件,嚴格以貼牌或委托加工方式生產葡萄酒的條件,確保葡萄酒生產和流通安全。同時,還要盡快建立和完善中國葡萄酒的質量技術標準體系,規范生產經營秩序,推進行業誠信體系建設,打擊假冒偽劣及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使中國葡萄酒產品管理有章可循,規范有序發展。各個產區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技術標準和規范措施,加大對葡萄種植、葡萄酒釀造和市場流通的監管力度,保證中國葡萄酒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同時,按照國民待遇原則,以中國的相關技術標準同樣對進口葡萄酒加強管控力度,加大檢測力度,把不符合我國相關技術標準、品質低劣的進口葡萄酒拒之門外,以保證我國消費者飲用安全和身體健康。
3、給予葡萄酒相應的政策資金扶持。
葡萄酒在國外是按照農產品來進行管理的,政府每年對葡萄種植農民發放葡萄種植補貼。據歐委會農業和農村發展總司數據顯示,歐盟用于支持葡萄酒產業的預算每年都超過10億歐元,用于葡萄種植、品種改造、品牌推廣等方面,其中近一半費用用于過剩葡萄酒的銷毀或蒸餾加工成工業酒精。而中國對葡萄酒產業相應的補貼扶持很少,只是近幾年各個產區政策開始加大葡萄酒的支持力度。葡萄酒產業是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高效產業,中國市場需求巨大,對增加財政收入、推進新農村建設、拉動旅游文化業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要發展葡萄酒產業,各級產區政府還要繼續在政策、資金、稅收、人才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調動葡萄酒企業投入基地建設和科研技術的積極性,進而調動農民的種植主動性,節約和有效利用資源,發展釀酒葡萄基地,引導生產企業合理布局,逐步減少對進口葡萄酒的依賴性。
4、著力打造中國葡萄酒特色文化。
我國葡萄酒產區政府管理部門要積極借鑒國外的行業管理和文化傳播模式,加強產區的統一規劃和對外宣傳,加速形成產區的整體品牌和產區的特色文化。同時,面對進口葡萄酒的激烈競爭,各葡萄酒產區管理部門或行業組織應該整合區域內優勢資源,引導葡萄酒企業形成戰略聯盟,建立葡萄酒技術創新平臺和營銷推廣服務平臺,充分利用全國性葡萄酒展會、國際商貿交流活動、國際性大賽等各種節會機會,宣傳推介自己產區的整體品牌形象,從原料基地、產品結構、個性特色、葡萄酒文化等各個方面,不斷推介具有自身產區風格,又具有各自企業差異化特點的各種葡萄酒產品品牌,不斷宣傳、推介中國葡萄酒的整體形象,提升中國葡萄酒的市場競爭力,塑造“中國葡萄酒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