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齊魯酒地迎來了一場盛事——“魯酒振興 景芝行動——山東白酒高質量發展論壇”。這一盛事是景芝酒業積極響應省政府發出的“魯酒振興動員令”而舉辦的,標志著景芝酒業吹起了魯酒振興的沖鋒號。
此次會議上,白酒行業的幾位知名專家都一一發表了看法,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副院長張五九提出白酒的科研數據不比導彈少,世界需要重新認知白酒。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打破誤解,還中國白酒真相
白酒是歷史悠久的傳統行業,對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無論是稅收、就業,還是對人的生活改善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浸潤在悠悠千年酒文化中的人們,卻對白酒有著最基本的認知偏差,都認為釀酒就是一件古老的工作,基本沒有什么準入門檻,更不要說技術含量了。有些人認為,釀酒么,誰都能做,就是一件沒有任何文化的人都能做的事兒。
誠然,古往今來,釀酒一線的工人確實在文化上不占優勢,但如果真要認為白酒毫無科技含量,那就是大錯特錯了。對此,張五九痛心疾首地提出了質疑,是不是說基層百姓參與的工作、能做的東西就一定沒有科技含量呢?當然不是!如果說只要是基層百姓涉足了就沒有科技含量,絕對是誤會。
酒雖然是個傳統行業,但其里面蘊含的科技含量卻并不低,甚至白酒所含有的高科技是當前技術手段無法檢測與解釋的。
重新認知,探究白酒高科技含量
事實上,白酒具有極高的科技含量這一論斷不只是張五九的觀點。早先,世紀老人、白酒泰斗秦含章就多次提過,“白酒屬于生物工程學范疇,是高科技”。
酒曲釀酒,是中國釀酒的精華,而酒曲中就有著非常高的科技含量。
張五九說,大曲里面有上千種微生物,會發生許多相互之間的合作,大曲相當于是給微生物創造了一個法制社會,微生物在這個法制社會中相互協作。在這一過程中,很多東西構成了不同的模式,再加入原料,參照發酵條件等等,得出的結論絕對是大數據。如果將這種衛生建立模型的話,恐怕上億都有。
到目前為止,科技還無法幫助人們全面、客觀地認識白酒。中國微生物學先驅陳騊聲曾說過,“如果有誰能把白酒的微生物研究透了,他能拿諾貝爾獎”。
為了了解白酒液態分子之間的構造與聯系,張五九曾請教過多位專家,而專業的回答要么是只研究固態分子,要么是暫無相關發現。這其實說明了兩點,一是白酒確實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二是目前的科技手段還無法全面認知白酒,
因此,張五九呼吁,要加大白酒研究的力度,為白酒骨干企業提供一些高科技支持,使其能夠甩開臂膀振翅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