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崗位35年,不斷創新白酒生產工藝,刻苦鉆研、精益求精,把白酒事業當作自己的生命,古貝春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吳兆征。
卅載光陰盡歸酒 傳得佳釀醉人間
他是古貝春集團的總工程師,沒有他點頭簽字,任何一款古貝春白酒都不能批量生產。他叫吳兆征,是中國白酒大師,獲得這項榮譽的,全國只有42人。
6月2日,在古貝春集團的科研中心見到吳兆征。他個子不高,憨厚和藹,若隱于人群之中,恐怕沒人會注意他的存在。集團董事長、總經理周曉峰這樣評價:“他是古貝春的功臣,有他在,古貝春的質量大旗倒不了!”
早上7點準時來到單位,重新洗臉、刷牙、排空腹中污物,消除飯后的飽腹感,這個習慣,吳兆征已經堅持了35年。“每天上午8點半都要品評基礎酒,這么做,是為生產班組負責,更是為產品質量負責。”吳兆征告訴記者,評酒時,若是把好酒評差了,生產班組的工資就得降一個檔次,若是把差酒評高了,勾調酒時,則會影響到成品酒的質量和公司信譽。“天天吃得五飽六撐的,我不信有誰能評出公平公正的結果。”為了這份公正的承諾,他付出了艱辛,由于基礎酒的度數極高,多年來,吳兆征的舌頭都被灼燒成黑色。但他也毫無怨言。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白酒度數大多在52度以上,進入80年代,人們的飲酒習慣開始向高檔低度轉變,飲酒健康成為人們追求的時尚,能否開發出迎合市場需求的低度白酒成為集團轉型發展的關鍵。這個重擔,落到了吳兆征的肩上。
白酒度數由高到低,并非簡單的加水降度,重要的是解決降度后酒品混濁和口味淡薄等難題。領命后,吳兆征決定,先從選基礎酒入手。他對基礎酒的要求非常嚴格,基礎酒在地下陶壇的儲存時間必須達到5年以上,才能進行降度、小樣勾調。經過屢敗屢戰的奮戰,他初步挑選出十余個較為滿意的小樣,最終經過層層篩選,最終確定了一個小樣。吳兆征說:“每一款新品上市,我們還要聘請白酒專家對新品進行綜合品評,對樣品進行進一步勾調,直到專家滿意為止,這期間的工作細致而繁雜。”經過100多天的潛心探索,1988年,38度古貝春酒試制成功,并在當年的山東省白酒質量鑒評會上一舉奪魁,榮獲“國家科協保健產品金牌獎”,使得各地白酒生產廠家紛紛效仿,在全國低度白酒的發展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自參加工作以來,吳兆征不斷創新和改良著古貝春酒的生產工藝,1997年,他總結的“生香靠發酵、提香靠蒸餾、成型靠勾兌”先進經驗使取優率由20%提升至80%以上;2000年,他的科技成果“包包曲”榮獲山東省技術創新一等獎;2003年,他研發的寶石系列酒上市僅兩個月便產生經濟效益1000萬元;2005年選送的38度、52度古貝春酒在全國濃香型白酒質量鑒評中獲得第一名、第二名的好成績,使古貝春酒的質量濟身全國前列;2011年,他主持研發的國蘊酒被認定為“中國白酒技術創新典范產品”,2012年由他自主研發的物聯網技術在釀酒生產過程中溫濕度控制與應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并被中國酒業協會授予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13年、2014、2015年產品分別聯合國千年金獎、中國白酒酒體設計獎、布魯塞爾國際烈性酒金獎,據不完全統計,由他研發的產品為企業創造價值已達10多億元。
中國白酒大師、國家高級評酒師、山東省釀酒大師......雖然已經功成名就,但在吳兆征看來,自己取得的成績再大,也不如為集團培養一批優秀科研人才和崗位能手更為重要。多年來,吳兆征先后培育技術人才30多名,其中,全國白酒評委3名,全省白酒評委6名,2人成為山東省輕工行業首席技師,15人成為山東白酒行業高級技師,為古貝春長足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吳兆征常說,細節決定成敗,任何事情、任何工作,只要用心去做,就能把它做好,甚至做到極致。“我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一輩子只做了古貝春的酒體設計、勾調這么一件事。”正是憑著如磐的信念,吳兆征處處展現了一名古貝春人的優秀品質,這也成為古貝春最寶貴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