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1445家,完成釀酒總產量871.20萬千升,同比增長3.14%;完成銷售收入5363.83億元,同比增長12.88%;實現利潤總額1250.50億元,同比增長29.98%。
對于以上的成績,中國酒類流通協會會長王新國在5月24日“中國酒業商業領袖50人論壇”第三屆峰會上稱,除了看到“增速快”、“業績好”以外,也要高度重視另外兩個特點,一是酒類產業集中度達到空前水平,二是市場結構升級明顯。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王新國觀察到,過去一年,19家白酒上市公司,總營收達到2086億元,占白酒營收總額近40%,同比增長近30%,是行業平均水平的兩倍多。“這19家白酒上市公司,就完成了白酒全年利潤的半壁江山。” 王新國說。
此外,王新國指出,一線名酒企業或區域龍頭企業,在中高端產品上都有非常突出的表現,高端產品比重大幅提升,這也使得酒類市場價格線進一步提高,主流高端白酒的市場價格已逐漸達到千元水平,次高端白酒、中檔白酒的價格線也相應地水漲船高。
以上兩個特點,對酒類產業意味著什么?
王新國說:“產業集中度變高,意味著領袖酒企將要面對更加廣泛的市場區域和消費人群,更多的一線品牌進入全國化階段,省級龍頭企業將開始對全省市場和周邊市場進行布局。市場結構性升級,意味著我們要盡快建立更完善、更先進的價值配套體系。我們可以參考一下那些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品牌,從金融到保險,從住宅到汽車,往往都是在本身高端價值的基礎上,為消費者創造一個更立體、更多元的價值空間。”
對于資本看好酒類板塊,王新國說,“資本所看好的,其實也是我們今天所關注的酒類商業趨勢,這個趨勢在于酒類商業格局的巨變,以及由此帶來的酒類商業企業的突破轉型。”
但是,酒業達到萬億規模后,問題也隨之暴露。王新國指出,“過長的層級結構意味著費用過高,加重了行業成本,小、散、亂的商業生態環境。如果把經銷商比作連接廠家與消費者的橋梁,那在酒企不斷提升產品力、品牌力,消費者需求水平越來越高的同時,這座橋梁的承載力、輸送力都落后了,成為產業發展的局限與瓶頸。”
因此,“酒類商業格局必然發生改變,我們必須修建全國化的高速公路,修建港珠澳大橋那樣的世界頂級橋梁”,王新國說,“未來的酒業領袖大商,必須建立新的架構模式,包括近年來被關注比較多的O2O,包括已經在探索的酒類連鎖,也包括像4S店等其他行業所采用的形式。”
會上,王新國引用了馬云的觀點,認為“未來的制造業都是服務業,未來的服務業也必須是新型制造業,二者將會高度融合”。
“對于酒行業來說,集中度越來越高,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今后的主流市場競爭,將更多體現為一線酒企、領袖酒企之間的強強對話,” 王新國說,“當產品性能方面的差異越來越小,我們靠什么打動消費者,靠什么建立新的戰略競爭優勢?”
答案是“服務業”。
王新國說:“我們看奔馳、寶馬、奧迪這些頂級的汽車品牌,他們的市場競爭很大程度上是服務質量的競爭,當市場最終成為強者對話的舞臺,服務將決定競爭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