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加全國兩會之前,全國人大代表、安徽口子酒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進思考了很多問題,但他最關心的還是我國白酒產業。3月5日下午,徐進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白酒而言,不僅僅是去產能、去杠桿,更為重要的是要用科學和文化重塑行業理念,引導社會從當前對白酒消費的認識中轉變過來。
雖然徐進所在的企業口子窖(603589)去年上市了,目前也發展得順風順水,但整個白酒行業并不樂觀。像安徽白酒在深度調整期的發展現象,在全國白酒企業已是公開的秘密,明知產能過剩,他們卻拼死發展,為什么?徐進道出了天機:“中國有13億人口,白酒市場巨大,調整就是一場賽跑,誰落伍了,誰將被淘汰。”
在分析人士看來,白酒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是導致各大品牌去年底以降價加速去庫存的根本原因。依照業內的數據,目前白酒行業產量規模超過了消費量一倍。在此背景下,名酒企業紛紛放下身段,走上親民路線,中高端酒類降價促銷,開始以高性價比或特色產品迎合大眾消費。
徐進認為,去產能從中短期來看是完全可以通過市場法則來化解,生產少了產能自然就下去了,但為什么不檢討白酒的生產、消費理念,不檢討其在國際中的品牌地位,這才是白酒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癥結所在。
有關資料顯示,整個世界酒類的產值2015年11月以前是2.2萬億美金,世界蒸餾酒的產值是1.4萬億美金,中國白酒的產值是700多億美金,中國白酒占有整個世界蒸餾酒的30%。這么大的產業,但是我國的產值不到整個世界蒸餾酒的1/12,原因在哪?不在于中國白酒沒有深厚的文化,也不在于中國白酒沒有動人的故事,而是在于沒有正確的認識中國白酒,在于中國白酒品牌的建設能力。
據了解,我國白酒行業協會已經開始和中科院的研究中心合作,這些專家說中國白酒,包括醬油、醋,飲用了都知道它的好處,可是用什么來說明呢?沒有二維圖譜、沒有核磁共振波譜圖,就像中醫藥一樣,中國的民族文化,這么好的東方科學文化體系,卻沒有一個完整的科學論證體系。國民只能靠口口相傳,而走向世界就只能靠身臨其境了。所以像白酒這樣的傳統生物制造產業要走向世界,被全人類所接受,是需要進行嚴謹的科學研究。
徐進說,中國白酒是天下第一養生藥。在我國中醫學里,“酒是萬藥之王”,古代中醫幾乎無酒難成藥,很多中藥都需要酒來炙藥,古字“醫”下面的酉就是酒的意思。但是我國白酒就像醬油、醋一樣都知道它的好處,可就是沒有科學的數據來說明,這也是我國白酒難以走向世界的主要原因。因此,白酒的品牌觀要以人類的大健康為導向,讓每一位消費者都因為生活而喝酒、因為健康而喝酒,不要讓酒成為應酬、送禮的代名詞。要做到這一點是需要科學作為支撐。制造白酒實際上是一個復雜的生物工程,白酒技術就是生物學。說得更直白點就是白酒是靠大量的微生物來釀造的。
據了解,最近我國研究部門的實驗室,專門為中國傳統的產業建立了一門新的科學,叫構象養生科學,從分子導向到結構導向,再到整體導向,來研究中國白酒的健康屬性,這才是我國白酒的品牌核心支撐。只有精進的科學和理論的支撐,白酒的品牌文化才具有其科學性和真實性。
徐進說,以前白酒的門檻太低,幾個人,一口鍋,就是一個小酒廠。因此,白酒生產體系的標準、法規建設刻不容緩。
徐進認為,當前產能過剩是我國傳統行業的通病,但每個行業都有其不同的特點,切忌簡單粗暴地去產能,要像總理報告中所說的那樣,供給側結構性調整要在有序、漸進和科學操作中推進。更要引導行業和企業在去產能過程中實現產業和產品的升級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