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長江商學院、亞太華商發展促進會、時代華商教育中心在廣州新天希爾頓酒店舉辦“2014新互聯網思維與商業模式突圍”論壇,長江商學院副院長、戰略學教授滕斌圣做主題演講,就互聯網思維與商業模式創新闡釋自己的見解。
阿里巴巴上市前,有人問我,對它的估值怎么看。我說,哪怕它到2500億美元,都不算離譜。當時大家質疑,認為是虛張聲勢,1000多億美元就差不多了。但上市第一天,按照最高股價,達到2450億美元。可見,我們正處于互聯網時代。不管你承認與否,你做實業,辛辛苦苦幾十年積累的東西,別人在互聯網領域,可能幾年就可以達到。
現在對于企業家來說,更要做出深度,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只有寬度。但你在做深度的同時,你要知道,風往哪個方向吹。這就是所謂的“做風口的豬”。做風口的豬并不容易,并非每個企業都能做到。但如果你不觀察風往哪兒刮,不看風口在哪里,尤其不看別人在風口是怎么飛起來的,你可能就會越來越落后。到一定的時候,你想要轉型都為時太晚。這也是我們現階段要思考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原因。
長江商學院校友在廣州做了個著名企業--唯品會。這幾位校友之前沒怎么涉足互聯網行業,后來他們意識到,既要有模式創新,又要走互聯網的路,就一起投資創辦了唯品會。去年一年,唯品會股價翻了8倍。
這些原本與互聯網不沾邊的人,在模式創新之后,通過靈活的市場手段,已經做到200多美元一股的規模?梢娀ヂ摼W并不只屬于馬云和馬化騰,我們在互聯網行業都大有可為。
網絡與大數據
大家知道摩爾定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個月翻一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的生產率每年提高0.2%。工業革命之后,這個數字達到了2%。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這個數字可能翻十倍,我們從慢車道進入快車道,這是我們這代人的幸運。
據《華爾街日報》總結,這種變化是源于三種技術的結合:大數據分析、智能制造和無線網絡。而大數據分析的實現,又與無線網絡密不可分。我在20世紀90年代讀博士的時候,也有所謂的大數據——幾百家公司,幾十年的數據,十幾個變量,乘起來就是幾萬個數據點,然后用統計軟件找出變量之間的關系。這在當年是最前沿的大數據分析。而如今,動輒是幾億個數據點。
比如美國有位教授,以前覺得機票早訂比較便宜,后來偶然發現有時臨近再訂反而便宜。于是,他索性辦了一個網站,只要給出航班時間和飛行地點,就可以根據過去幾億個數據點的規律,免費建議你是提早3天訂,還是提早3個星期訂。用了他這個網站的人,平均每一單節省50美元,F在有人說要用過去20屆世界杯的數據預測比賽結果,那簡直是開玩笑——才幾千個、幾萬個數據點,你怎么保證有效性呢?
所以沒有互聯網的時代,數據分析總是很有限的。之前發生的事,你不刻意記錄,就等于沒有發生;現在是,你不刻意把它抹掉,就一定會被記錄下來。
由此帶來的影響是,有些人做的業務,在傳統經濟時代是很難發展的,但在互聯網時代就有了發展的可能。有個校友跟我說,我在天貓每單生意能賣到4萬元。我一問才知道,原來他是賣皮草的。我就很奇怪,你不做實體店,如何在網上找到那些相信你并愿意出高價購買的人呢?他說,很簡單,有公司根據網民的上網記錄等原始數據進行分析,判斷哪些人是潛在的網上買家,他打包買下這些用戶數據,相應地推送廣告。這樣的方法非常有效,一年可以輕松做到幾億元。
IBM一位高管告訴我,他們幫助紐約市警察局持續降低了紐約市的犯罪率。他們把紐約市上百年的犯罪記錄拿出來,分析每天在哪個街區可能發生怎樣的犯罪,然后相應地安排警力,進行防范,效果很明顯。所以大數據并非只有高科技行業才能運用,警察這樣的傳統領域同樣可以運用。
近年來,電子商務顯示出了壓倒性的優勢,正是因為它的背后有云計算這樣的技術因素。以前公司想要進行數據分析,必須建立足夠穩定的服務器,現在有了云計算,計算能力本身就像電一樣,打開電門即可使用,然后月底結算,F在計算能力已經成為一種資源。好萊塢電影公司做動畫渲染,自己的計算能力不夠,怎么辦呢?他們就借用阿里巴巴的計算能力。因為阿里巴巴有足夠多的服務器,而這些服務器深夜多處于閑置狀態,正好與美國的需求對接。因此,全世界范圍內都可以共享計算能力。
智能制造
第三次工業革命正是與智能制造相結合的。通過3D打印技術,你可以將生產的產品直接打印出來,而不是傳統的先做模具再生產。這一點可怕在哪里呢?它有可能顛覆很多中國公司。很多中國公司的立足點,是基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優勢,即將規模優勢轉換為成本優勢。一旦智能制造技術成熟,中國公司的規模經濟,可能就不再有優勢。
大家知道長尾理論:整個市場需求可以畫成一條曲線,前端的幾個型號可以滿足80%的人的需求,尾巴部分很長,但只包括20%的人的需求。中國企業以往都是滿足80%的人,但未來這條曲線可能就不再是“二八”比例,而是變成比較平的一條曲線,企業要從“用幾個型號生產幾百萬臺”變為“用幾百個型號生產幾百萬臺”。
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互聯網使得長尾銷售成為可能。比如亞馬遜是從賣書起家的,書店不會賣的非暢銷書,放在網上就可以很好地銷售。另一方面,智能制造使得長尾生產更有效率。匹克CEO許志華跟我說,他們在網上做鞋的個性化定制,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選擇選項,設計一雙獨一無二的鞋,價格是300~500元,與標準化生產的運動鞋售價基本一致。這充分說明,個性化定制時代已經來臨,而且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但是個性化是不是互聯網時代的唯一打法呢?蘋果和小米的做法是,每年就出一款手機,也可以滿足絕大部分人的需要,賣出幾百萬臺。這就是互聯網思維有意思的地方,既可以讓你一款手機賣出幾百萬臺,也可以逼著你往長尾的方向發展,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讓你的選擇更多樣化。
互聯網思維
有人說,互聯網是整個生態圈的打造方式,它是一種思維,而不是一種技術。把它當做技術,是看低了互聯網。
互聯網思維的常用要素包括:把握互聯網一代的消費心理,將消費者意見社會化,開放式產品開發,圍繞殺手應用制造故事,種子用戶和粉絲經濟,以及口碑式雪崩。尤其是互聯網的造勢能力,在非互聯網時代是很難想象的。而且互聯網可以把原來很多不相關的要素組合到一起,形成一種快速的跳躍。
互聯網思維可以重塑傳統的商業價值鏈,包括企業互聯網化、業務互聯網化、銷售互聯網化、傳播互聯網化等。小米手機,一開始利潤主要來自于硬件,未來則一定是來自于不斷更新的軟件服務。比如用戶用小米手機玩游戲,這才是小米可以持續依靠的,以后小米手機本身哪怕不掙錢,貼錢都可以。就像小米“盒子”,或者互聯網電視一樣,收費來自于購買之后的服務。作為廠商來看,他們的成本和利潤結構方式都是不一樣的。
經常有人問我一個問題,他們需不需要在淘寶天貓上開店。很多人說,我們企業做了十多年,有自己的工廠、品牌,品質也有保障,但是做到幾個億就上不去了,而對手幾年就在天貓上做得比我們大,我們應該趕緊入駐天貓嗎?
我的回答是:第一,你現在在天貓開店,就好像刻舟求劍一樣,已經晚了。這是過去5年應該做的事,不是說現在不能做,但是你已經沒法彎道超越了。第二,晚做比不做要好,因為你總要以某種方式介入和嘗試,否則下一個彎道出現的時候,你就不在道上。
平臺化是互聯網時代創新的第一個層面。第二個層面就是電商。電商層面有線上線下O2O,在這一方面能夠琢磨清楚的企業,幾乎沒有。第三個層面是P2P,這更是處于混沌狀態。而且從第二個層面切入,進入第三個層面,才是可能的機會。理想狀態是馬化騰所說的,整個企業按照互聯網思維方式打造。
如果O2O要做好的話,線上線下要達到平衡,線上包括用戶交互、友好的界面、全流程信息的透明性,線下則是實體店體驗、便捷的物流、售后服務。但真要做好是很難的。
尋找突破點
彼得•德魯克十多年前就提出了一個觀點: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不是產品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的競爭。因為商業模式打破的是三個層面,分別是產品層面、用戶層面和渠道層面,而不只是在一兩個緯度上的創新。
商業模式創新,有些方法比較理論化。我個人認為用盲人摸象的方法,會更合理一些。比方說,從價值鏈定位、盈利模式、業務模式、渠道模式、組織模式等方面入手——這幾個方面很有可能成為突破點。
商業模式創新,最難的恰恰在于選擇突破點。它是一個“點-面-平臺”三部曲。最先的突破“點”,往往不討好,但達到“面”之后,就會廣泛很多,當變成了“平臺”,就可以把可以獲利的項目都放進去。比如神舟電腦,就是從原材料購買這個點切入的。而史玉柱的盛大網絡,則是圍繞收費方式突破,開啟了“花錢買裝備”的模式。所以,創新的點其實非常多,就看你怎么尋找。找到創新的點并切入之后,再對整個價值鏈進行調整。
商業模式創新達到比較高的層面,就是改變人的生活方式。有人把幾個創新點結合到一起,做出了虛擬的時尚雜志,設計精美,雜志里的服裝,都是小有名氣的設計師比較個性化的作品,你如果看中,直接點擊鏈接即可購買。由于比較小眾,不容易撞衫。如果你不是很有把握,就可以結合“3D試衣”,把自己的照片上傳,它可以把試穿的效果展示給你。你甚至可以捆綁一個閨蜜之間的“購衣咨詢”微信群,把試穿的效果照發給閨蜜們征求意見。于是,個性化服裝、虛擬試衣、電商平臺、微信社交網絡四個概念就成功整合到了一起了。
而耐克、阿迪達斯在中國這么多年,宣傳更多的不是產品,而是健康的重要性。通過可穿戴設備等產品,現在很多人都可以在朋友圈里,曬自己每天跑了多少公里、線路如何。這就是對生活方式的改變,而且是“點-面-平臺”式的創新,循序漸進,更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