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企業擁抱移動互聯網應該注意哪些誤區?
點入移動廣告平臺:
第一個誤區是,完全依賴移動社交營銷APP。
移動社交APP只是一個工具,而不是一個模式或者解決方案,想完全通過社交營銷APP解決目前企業轉型的問題,是不可能的。想轉型首先要轉變思維,然后進行模式的改造,然后利用移動互聯網工具來完成這個改造的流程。
第二個誤區是,通過單一渠道解決所有問題是不現實的。
單一渠道無法解決全部問題,每一款不同特點的社交營銷工具覆蓋不同的受眾群體,企業必須將產品特性、營銷工具特點、受眾群體屬性等多種因素進行有效整合,充分利用移動營銷的大數據挖掘做多渠道規劃,形成共振,才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第三個誤區是,不要認為影響用戶越多的渠道就越好。
用戶體驗在碎片化之中形成,你只要精準的營銷某些用戶,并服務好這些用戶,就會有好的口碑,用戶口口相傳比做多少宣傳都有效。
第四個誤區是,短時間解決所有問題是不現實的。
商業模式改造不是一個簡單的營銷工具的接入,而是一個整體思想的轉變,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影響受眾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很難短時間內奏效,只有在方向正確的情況下,才能步步為營。
點媒:
一知半解、盲人摸象是營銷人的死穴!
在這個一邊叫囂著傳統媒體已死,廣告無用,一邊又膜拜著“互聯網思維”、“原生廣告”等新創詞匯的時代,在這個數字營銷、社交媒體營銷甚囂塵上的時代,我們可曾靜下心來追本溯源,從本質意義上去理解,傳統行業需要怎樣的營銷?如何擁抱互聯網思維為我所用?
誤解1:開了微博就是社會化營銷,小米的《參與感》讓大家看到了粉絲經濟的巨大價值,于是一窩蜂的搞饑餓營銷,開微博,微信賬號,轉發抽獎的活動都沒少做,可惜收效甚微,雖然借助了互聯網的平臺,但內容還是傳統行業的論調,盲目的復制結果只能是東施效顰,惹人笑話;
誤解2:披著互諒網思維的外衣做傳統行業的營銷:早在“騰百萬”萬達與騰訊、百度戰略合作萬達電商之前,萬達就曾嘗試過O2O電商項目,2013年12月,萬達斥巨資上線了電子商務網站萬匯網,砸4億建網站,高薪挖角谷歌、騰訊高管,花重金推廣網站,可惜僅僅過了4個月,就傳來高管出走、人員流失的新聞,到14年9月,這個網站徹底銷聲匿跡,網上再難尋其蹤跡。借了互聯網的殼,可組織架構、互聯網的思維模式和產品理念依然傳統,是無數傳統行業折戟互聯網的最普遍原因。
事實上,小米代表著互聯網思維的一個縮影,馬佳佳如是,黃太吉也如是,可惜將以上幾個縮影單獨呈現就稍嫌片面了,而將一個縮影當成整個互聯網思維來放大學習,就是一種深度的誤解了。借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誤入別人的果園,就以為得到了整個秋天。”下場只能很慘!
指點傳媒:
傳統行業轉型做移動營銷,要從思路上去轉,不是說今天做了一款APP,明天弄了個微信就移動化了 。實際上現在很多傳統企業都有這樣的誤區,營銷的移動化,首先需要熟悉移動營銷的優勢,并善于結合手機的功能特點(比如有語音,有重力感應等)去做創意發揮,在互動性、本地化服務上加強;第二,不要總是把移動營銷作為一個配角,要獨立地做移動端的營銷方案,基于手機用戶的特點去創意思考,很多公司總是把移動營銷和互聯網營銷綁在一起,進而弱化移動營銷的作用和地位。很多傳統企業在參與移動營銷的過程中想過想極端用戶的特征嗎?想過最終希望手機端能帶來的營銷價值嗎?真正策略化過嗎?這些都是需要沉下來思考的問題。其實現在很多企業的確在參與移動營銷,但是他們的思維是移動營銷是標配,只是一個標配而已;第三,要強調參與性,參與性前提是傳統企業角色要轉變,不僅僅是用戶的參與,作為公司的管理層都得從上而下的參與到營銷變革中來,要自己去體驗成為產品的粉絲,帶動更多的口碑傳播。
有米傳媒:
1、不要認為移動互聯網是洪水猛獸,要用開放的心態去面對和接納移動互聯網。
2、善用移動互聯網的各種渠道來推廣、銷售產品,比如找有米投移動端廣告。
3、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大大拉近商家與消費者距離,要重視與消費者(即用戶)的溝通,而非回避。
4、善用社交網絡,建立屬于自己的粉絲群體,發展粉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