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互聯網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洪流,但傳統企業運用互聯網的意識和能力不足成了制約這個進程的瓶頸,很多傳統企業患上了轉型焦慮癥,他們在“要不要轉型?能不能轉型?行不行?做不做?好不好?”的彷徨、折騰、痛苦中,很容易失去動力、方向和耐心,主要表現是無知、無能、無力!
1、無知:不想不動也不會
無動于衷不想轉
面對互聯網的沖擊,一些傳統企業,特別是那些傳統行業龍頭企業,只看到自己昨天的成功,對國際國內、宏觀微觀、業內業外形勢的變化感觸不深,覺得互聯網的“狼來了”喊了那么久也沒怎么樣,行業生態并沒有發生任何的改變,自己仍然一樣活得很滋潤,認為互聯網經濟并不能侵襲一切,自己原有的“王者地位”不可動搖,在原有模式下固步自封。而有些企業、員工甚至專家則認為,傳統企業受到體制機制、思維模式、利益格局的影響,不可能實現轉型升級,注定只能被互聯網經濟所淘汰,消失在歷史和時代的洪流里。
無從下手轉不動
眼看著互聯網經濟“外星人”不斷沖進媒體、零售、消費、手機、電視、金融、餐飲、服務等等這些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行業,眼看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革命的波及面越來越廣、速度越來越快、沖擊越來越大,眼看互聯網經濟和創業者不斷高喊“顛覆”、“革命”、“免費”、“跨界”,伴隨著不同行業大佬在不同場合的發聲,一場互聯網恐懼癥在各行各業加速傳播并達到巔峰。
面對“門口的野蠻人”互聯網企業的攻城略地,面對短時間內各大行業傳統龍頭企業的紛紛倒地,有些傳統企業為了避免被時代拋棄,愿意和希望進行“互聯網+”轉型,但是對于這個未知的非舒適區沒有深入的了解、沒有準確的認知、沒有明確的方法,他們想要進入互聯網,想要進行互聯網化轉型,可是卻無從下手,始終找不到方向在哪里,明明感覺到危險在一步步逼近,卻看不清敵人是誰,要么面對隨時冒出的顛覆者毫無還手之力。
隨波逐流跟風轉
鋪天蓋地的互聯網思維,層出不窮的新概念、新模式,把傳統企業從業者忽悠得一愣一愣、暈頭轉向,他們盲信“一網就靈”的萬靈良藥,超級喜歡各種互聯網新詞語和時尚理論,以為只要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就是抓住了救命稻草,就能日進斗金、飛黃騰達。這些企業盲目冒進,貪大求洋,急功近利,社會流行什么就上什么,哪個概念時髦就搞哪個,哪個模式火就跟哪個,哪個行業熱就投哪個,微博火做微博,微信火玩微信,手機熱做手機,視頻熱做視頻,看起來好像什么都搞了,最后結果卻是一事無成,甚至直接掉入互聯網經濟制造的“美麗陷阱”,變成了投入越大、死得越快。
2、無能:迷信表面加沖動
盲目迷信步子太大
在互聯網經濟浪潮來臨之時,當互聯網明星們的光環閃耀得幾乎讓人睜不開眼,有些傳統企業受到“免費的網絡營銷”、“短期內的爆發”、“模仿式的爆賣”、“O2O”等偶然性現象的影響,繼而產生急功近利的思想,覺得互聯網就是靈丹妙藥,有起死回生的神效,以為做個官網、搞個APP或是微信公眾號就是互聯網化了,以為在天貓、京東、蘇寧易購等電商平臺上開個店鋪、或者打造一個電商子品牌、或者開通微博微信,就能夠解決傳統企業的所有問題,企業就可以發展壯大,就可以賺大錢,“互聯網+”轉型的決心大、力度大、投入大,最后行動的結果不僅沒能乘風而上,反而可能死得更快。
傳統企業“互聯網+”切忌步子邁得太大,導致進展和節奏失去控制,應該采取小投入、快行動、先試錯、再調整的以點帶面、層層推進的方式去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