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徑依賴浮于表面
有些傳統企業進行“互聯網+”轉型時,沒有一個比較完善的決策體系和實施體系,雖然在網絡營銷、電子商務等一些點上有了一些變化,但商業基因沒有變,很多整套的系統性的行為規則沒有變。規模越大、過去越成功的傳統企業,之前積累的“成功經驗”就越多,在“互聯網+”轉型過程中也許換了新的口號,但實際上卻沒有擺脫之前的處事方法,也就是它們并沒有改掉路徑依賴,對于互聯網的認識停留于表層,自然不能幫助企業突破原有的增長軌跡,更無法企及更高的發展空間。
目標錯誤沖動跨界
有的傳統企業看到國際國內一些平臺型企業快速崛起、一些互聯網公司不斷進行跨界擴張,因此不管自身資源如何、能力如何,也不管自身行業、產品是否適合平臺化、跨界化,就跳入到互聯網行業里去發展,這就不是轉型,是轉行了。
3、無力:無人無錢無機制
團隊不強落地難
一些傳統企業在互聯網轉型的過程中,沒有開放性思維,以為單純依靠自己的力量一樣可以玩轉“互聯網+”轉型,實際上無論是中層管理者還是基層員工,雖然擁有豐富的行業知識,但是缺少互聯網知識、思維和技能,仍然依賴和使用傳統的經營管理思想、方法和工具來進行互聯網轉型工作,結果是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實際效果卻很一般,西施效顰,導致南轅北轍。
瞻前顧后投入少
一些傳統企業要么被網絡瘋傳的“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所迷惑,認為互聯網經濟就是低成本經濟,真的能夠“少投入大回報”、“馬上投入立即回報”;要么過于注重當期投入產出比,對網絡營銷、定制生產、智能制造等沒有底,不知道能否掙錢,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小打小鬧。雖然在傳統的新聞宣傳、市場營銷、廠區建設、信息化建設等方面非常舍得投入,但是在“互聯網+”轉型方面的投入就限制得非常死,安排的預算也非常少,比如投點錢做了一下百度競價廣告后效果不理想,或者做一段時間自媒體好像推動不了銷量,就認為網絡營銷不靠譜。實際上,“互聯網+”轉型是一項戰略工程和長期工程,沒有持續投入根本不可能產生效果,所有最后取得成功的互聯網企業,都是以前期的巨大投入甚至長期虧損為代價。
機制不順推不動
“互聯網+”轉型需要創新的構架,與原有的商業模式可能并不完全匹配,與原有的文化或許會發生激烈沖突,與原有的渠道或許會發生打架摩擦,比如大部分部門和員工會用看待傳統業務的眼光看待互聯網業務,要求在短期內能夠見到效益的產生,財務報表中不允許出現長期虧損或者長期補貼的項目等等?傊“互聯網+”轉型必然會對早就成熟管理體系、市場體系、文化體系產生巨大的沖擊。
也就是說企業在轉型之中,是無知、無能、無力,關鍵是沒有方法,沒有方向,沒有動力,沒有人才,所以才會產生彷惶,但是互聯網是未來,是趨勢,不懂得創新就沒有未來,忽略創舊也沒有未來,所以一定要創新、創舊兩手抓,積極擁抱互聯網,積極嘗試互聯網是沒有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