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E化”是傳統企業的一個增量工具,之所以叫“互聯網+”和“+互聯網”就是根據傳統企業實際情況進行改造,不可盲目的跟進。利用弱化銷售渠道,直接做消費者就會極端化。全員參與核心還是“廠家”直接掌控到經銷商的“命脈”,如果經銷商客大欺主,廠家可以直接利用數據平臺快速開戶,扶持大戶。
在今年10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以“互聯網+雙創+中國制造2025”為主題展開會議部署,李克強在10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他說:"在消費領域,中國‘互聯網+’創新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今后在工業和制造業領域,也要把‘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和‘雙創’緊密結合起來。這將會催生一場‘新工業革命’。” 在談及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特別是工業增長嚴重乏力時,李克強強調,各部門和地方必須要高度重視,同時要積極轉變發展思路,拓展技術改造和產品創新新途徑。 國家部門已經將電信行業和互聯網上升到“工業全面應用”的高度上,已經基本奠定中國工業革命改革的未來。就是依靠“互聯網”來實現工業的“創新”來擺脫以前不良經濟體和“虛化”的GDP。
我相信在“互聯網”滿天飛的今天,加上專家在論壇、媒體廣泛談“互聯網+”已經讓一些傳統企業的CEO們不知道怎么去改革了。不跟被趨勢淘汰,盲目的跟將被渠道淘汰。那么,作為傳統的快消品企業,是不是真就要全面實行“互聯網+”徹底推翻和否定原有的“深度分銷”,跨過渠道做消費者呢?如果真那樣做會是什么結局?答案肯定讓你沮喪。
傳統快消品企業通過“轉型升級”做“互聯網+”是好事,是順應國家經濟轉型和順應行業趨勢。但是決不可盲目轉型,要做“理性+”結合企業自身的優勢,按步驟做加法。要把互聯網“植入”企業做銷量工具,而非不可替代性的競爭法寶。要在原有的通路上做加法,做升級版“通路+互聯網”。 通過實現“APP”客戶端銷售通路會更加廣泛。直接與消費者接觸,消費者掃描二維碼下載“客戶端”就能實現啤酒送到家(舉例:青島啤酒推出“快夠APP),廠家根據片區劃分該區域內客戶配送權限。經銷商配送上門后,登記消費者信息上傳公司后臺,公司按月跟進該消費者訂單量,月底可以實現消費者增量趨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