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傳統快消品啤酒企業做例,首先,要選擇自己占有率高的市場做“樣板”。占有率高配送能力就會強。利用“優勢復制”形式推廣。在線下建立“APP”終端,數據平臺植入公司“渠道”。實行全面監控通路發展, 即“大數據”。
公司層面:建立廠家團隊的“APP”終端訂單提報和監控系統(細化ERP代替郵件報表)。 手機掃描二維碼下載“APP”終端,利用軟件來提報經銷商提單,在軟件內分享:該市場的銷量、同期累計環比、同期累計同比,弱視產品、弱視渠道、分析三渠道的成長量,抓住主要消費群體,減少了運營成本。
增加了分析銷量方法:當月銷量下滑的產品和下滑的經銷商是誰?以及公司總產量,省區為單位的排名,市場任務指標的達成情況和當日訂單監控,最好細化到:工廠各品種產量和庫存,通過“SERP”(搜索引擎結果頁面)來獲取需要的品種庫存數量,提報自己近期該品種需求量發送工廠訂單,實行生產。
起到監控作用:后期導入終端、經銷商進銷存、消費者月需求量等根據數據反饋,來監控通路,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后面詳解。
區域經理就可以通過手機隨時“向上”看公司產品庫存品種和發布消息提報訂單,“向下”監控經銷商庫存、終端平均單店庫存,以及當日經銷商出庫量防止渠道斷貨。
將“互聯網+”植入經銷商團隊,擴大銷售范圍。 下載“APP”終端到經銷商人員手機,在經銷商處做數據平臺。二級區域通過“深度分銷”拜訪終端的優勢,全面建立“微信群”將所有終端用戶在拜訪中實行“APP”客戶端。鼓勵終端客戶使用網上訂單,先期做優惠折扣。經銷商按照順序分單,然后分出兩條團隊進行配送,業務開發和業務配送。經銷商在旺季配送能力不足時,可以嫁接第三方物流,與快遞供應商合作,方便快捷,降低經銷商配送成本,還能增量。在經銷商后期數據平臺要把訂單上傳到廠家,廠家匯總成后與團隊提供的“終端庫存”做分析。
廠家要持續管理“終端狀態”利用“深度分銷+互聯網”共同做銷量加法。 不能因為有了數據平臺而忽視終端的作用,將終端數據與經銷商、消費者的進銷存聯網,廠家實現匯總,然后分出工作重點:終端弱視產品,弱視終端,弱視經銷商、弱視渠道,競品清理等工作內容量化。同時廠家業務代表實現“終端統計E化”拜訪到終端后立刻可以實現該終端的近幾個月的“進銷存”分析產品訂單和消費群,根據消費群體絕對該店產品結構。
到這里也是關鍵一步,“互聯網+”的應用絕對不能代替“經銷商的行銷”,廠家和經銷商的團隊要時刻維護住渠道不被競品所進攻。不斷的在傳統渠道上增量,要利用“互聯網”的技術應用,分析出終端現狀,針對終端幾種情況要做出應對動作:例如,進貨量下降的要重點查看原因,主推品項丟失的要做重點分析總結,競品品種在我核心網點增加且流轉的,要反思產品線是否存在空缺。舉一反三查看其它網點是否也有這種情況。
渠道的管理動作絕對不能丟,同時廠家的銷售團隊也要持續研究終端御敵術,實行“終端攔截”同時核心分銷商也要給予配送權利,不要搶奪分銷商的銷量。這是快消品行業的經驗:不要絕對的跨過通路做銷量。要做銷量加法(重要的事情説三遍)利用“APP”直接與消費者接觸,切實的反饋消費者對企業的意見 通過實現“APP”客戶端銷售通路更加廣泛。直接與消費者接觸,消費者掃描二維碼下載“客戶端”下單就能實現買酒送到家,廠家根據片區劃分該區域內客戶配送權限。經銷商配送上門后,登記消費者信息上傳公司后臺,公司按月跟進該消費者訂單量,月底可以實現消費者增量趨勢圖。通過與消費者接觸的銷量來反饋市場的口味和機會,將運營平臺深入到大眾消費群體,便與企業收集信息,作出決策。
傳統企業要理性理解“互聯網+”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并不是所有傳統的優勢都在丟失或者一文不值。就像快消品酒水行業從原來供銷社,省級總代理,到了后來的通路扁平化。繁衍生成“通路精耕、深度分銷、聯銷體”等經營模式,也未能完全廠家實現直銷盈利。還是依靠通路和渠道進行庫存轉移,所謂的“互聯網+”,并不是教給大家:盲目跨過渠道與消費者直接達成交易,廠家開個網站到處送啤酒。即便真實現那天,也要進行庫存轉移,也要有代理出現,同時實體網點一定會存在相應的比例,網購也一樣,達到一定比例就會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