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跟一家酒企負責人聊天,談到微社群面臨幾個層面的問題,一是企業經營微社群,每天不知道該說些什么,吃力不討好;二是運作公眾號越來越累,內容選擇越來越迷茫,且仍不見效果;三是粉絲一個一個在減少,推送內容閱讀量越來越低;另外幾個五百人社群氣越來越差,現在基本沒有人說話,偶爾有個群友出現,也是發一個鏈接或廣告,更討厭的是N多表情。酒后頗為感嘆,社群看似是目前與消費者接觸最有效的溝通方式,但究竟能為企業、品牌和產品帶來多大的價值?這種社會化營銷的工具,能起到與消費者溝通的作用又是幾何?
可以看到,以微信為工具的社群和自媒體走到今天,唱紅者唱衰者已經分化為兩個陣營。一方面如火如荼,各行各業鮮有案例涌出。酒業自媒體《酒業家》獲得近千萬的投資,受到行業內廣泛好評,也為繼續自媒體運營的個體或組織帶了個好頭;一方面也看到白酒圈(或是白酒企業)在經歷了聊天互動、發紅包之后,不少自組織社群恢復平靜。蓋洛普在一份社會化媒體的調查報告中說:社交媒體營銷沒有想象中那么大的威力,消費者更喜歡在購買前征求朋友、家人或專家的意見,“公司、品牌的Facebook和Twitter主頁幾乎毫無左右消費者決策的說服力”。當然,Facebook和Twitter不是中國貨,與尚有所區別,類似于國內的微博,是泛社交化的關系,與社群有著本職的不同,尚不能一概而論。但酒水企業的社群究竟該如何做?社群真的不經用,不管用,不能用?
出師未捷身先死,多讓酒業淚沾巾
在經歷了互聯網+,社會化營銷之辨,在博客、論壇、貼吧、微博、微信群、QQ空間、公眾號等工具的洗禮之中;酒業的互聯網+陣營也所剩無幾,博客、論壇、帖吧、微博等日漸式微,到目前還可以互動一下的,似乎只留下微社群和公眾號,聊聊天和編輯推送信息,曾經的一時豪情不在,對社會化、社群的熱情基本冷卻。
細想下來,酒業無非多把爆紅個案當奇技,被頂著小米社會化營銷的粉絲光環,暈圈了企業;借著黃太吉和雕爺牛腩爆紅的個案,撩動酒業一夜風聲鵲起的黃粱美夢,妄想借微營銷之勢的魔法,力促酒業公司長出天使的翅膀,組建酒業自己的社群。各種各樣的拉粉,300人群,500人群迅速地成立起來,一時間成為企業和群主的陣地,從早到晚,在群里發著紅包調動氣氛,試圖找到話題,想方設法讓群友向著同一個方向溝通,但總是半途而費,有了開始卻不能善終。
錯把社群當自家宅基地,南柯夢中收萬利
在經營了一段時間之后,多種的問題就暴露出來,在群里說過些什么話題,溝通過什么內容,似乎很難做出個總結。對酒企的幫助是什么?酒企到底有些什么樣的收獲,也難以給出個答案。站在社群的角度細分,群里那些是酒企的鐵桿粉絲,那些是活躍粉絲,那些群員為酒企提供了有價值的創意或思考?其結果是一概不知,只可以得出的結果是,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
社群中搶紅包成了活躍的動力,那些經常不出來的在紅包飛時也總能趕巧,最多的莫過于N多的鏈接和廣告圖片,大多數都是酒業或個人的宣傳好手,總不忘記傳播下酒企和個人的信息。社群中大多數總是沉默者,但是如果露臉,基本是簽到圖片或是QQ表情。群主也以為是自己建的群,便對自己有了縱容,想說些什么,想做些什么,簡直是肆無忌憚;對群友沒有約束,成了完全的自由和散漫組織,群里流傳著一些低俗笑話,一些心靈雞湯;根本就不要說打造酒企自身的宣傳陣地,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個萬言堂,一個熙熙攘攘的集市,一個喋喋不休、失控的微信群。
海潮退卻誰裸泳,酒業碎后再拾操
微群的降溫如同當年的微博,那個時代那些擁現出來的名人和新貴,似乎還在退卻后的河塘邊嘆息,傷心到不能自以,回憶在享受千人轉發萬人點贊,大把收著培訓費的日子,都在以各自的形式告別演出。轟轟烈烈的微群組織也如微博,在經歷的萌芽、高速成長、活躍期后,逐漸衰退和沉寂。一個個微群從價值群到雞肋群,從死亡群到垃圾群,社會化點石成金的功能,變得暗淡無光,恢復到一往的常態化。
尚未成熟,就已老去,社群營銷好不經用。在以社會化工具為營銷的大潮中,技術變化和發展的很快,這讓酒業的很多企業應接不暇,在以守舊思維的傳統里,認知也從懷疑到接受,從理解到擁抱的時間里錯過時機,總是有過多的期待,一夜爆富的心里,關鍵的是怎么順時順勢,人力資源怎么解決;還有不必總跟著大V人云亦云,殊不知被帶進了高粱地,當然,這也是一個酒業的習慣。
驀然回首、社群依舊——燈火闌珊處!
誠然,我們也可以看到,社群的力量仍在,已經成為社會生態圈的一個有機部份,對于酒企來說,該不該做社群,似乎還需要做些了解和認知,然后再去執行。
了解自己的動機。酒企要清晰的了解自己建群的動機,是賣貨呢還是建立人脈,如果是賣貨,最好還是不要建群,當然不是反對,請問你能做到面膜那樣嗎?如果是人脈關系,關注企業的品牌成長,大抵可以一試,但在社群中,要有企業品牌部份的鐵桿粉絲。
Bigger than bigger or small.人多力量一定大嗎?以微信群現在的龐大組織來看,似乎不是什么好事,在不能進行系統管理的群組里人多嘴雜,探討的方式有失偏頗。“想想還是小的好”,從酒企角度來看,有針對性的建立多個10-12人“焦點問題小組”,涵蓋想要了解的消費者群體樣本,就足夠了。
學習型還是娛樂化。學習型組織也許是最能帶動人氣的,組建社群的生態環境,在社群里缺少不了組織者和思考者,在一個話題中有請教者,也有圍觀者,其中不乏挑戰者。娛樂化原素只是一個環節,在群友都喜歡的調侃中,增進了解和社交的關系。
碎片化還是KOL。碎片化溝通是社群語言的最大特征,群友向來是你一言我一句,表現的最大問題是失去焦點,打斷溝通話題,其中騷擾者占居多數,使交流變得沒有價值。社群里去中心化是個幌子,酒企仍需要培養自己的KOL(意見領袖),在社群中的話題中成為領導者。
渠道還是消費者。當前很多的社群都是立足于渠道成員的基礎之上,似乎是有背于社群的正確理解。酒企離不開與渠道成員的溝通,與媒體、酒圈朋友等行業內溝通,但更應該建立與顧客之間相關的社群,去中心化這里是關鍵,酒企與消費者進行面對面的信息溝通,才讓微群變得更有價值和意義,了解消費者,為企業收集一手信息。
緊跟社會大勢,順應潮流才能立于不敗之地。酒企在社交媒體吸引新粉絲服務新客戶的同時,也不要忘記那些老顧客,鼓勵他們成為企業、品牌、產品的宣傳力量,通過他們的參與,運用他們的社會關系來開拓新疆土,這才是社會化營銷之實。社群便捷的給酒企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能讓企業更接近消費者,酒企要充分學會利用社會化的工具,而不只是流為一種形式;大家都在說新時期的企業品牌建設方式已成為口碑的傳播,酒企為什么不能變自說為他說,讓消費者去說,讓老顧客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