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稱是企業長期成功的最好保障,不僅是企業的無形資產,更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金字招牌。建立品牌和打造品牌知名度的過程中,最重要的策略就是為品牌命名,品牌命名是門學問,需要在有限的幾個字中,傳達出企業的價值理念和行業特性。品牌命名時,先知中國認為應注意以下12個原則。
1、 符合產品個性特點
名稱要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才不至于被市場淹沒。 莎士比亞說:“玫瑰如果叫別的名字就不會那么芳香。”可見名稱會改變人們對產品個性特點看法。品牌命名必須根據產品差異化特點,告訴潛在消費者一個品牌定位,如紅牛“能量”功能飲料,魔力“氨基酸”營養素飲料,美的“變頻”空調等。但根據產品的特點命名,產品的特點不應該是所有產品的共性,否則就會失去其所應有的價值,如“純生”、“阿司匹林”、“胸罩”、“美瞳”等都成了通用名稱,產品共性無法顯現出來。
2、順應時代潮流
品牌命名要想取勝,就得抓住機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每個階段,隨著市場的變化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的欣賞習慣也會發生變化,命名也要緊跟文化潮流的趨勢。計劃經濟時代很多企業命名都跟革命口號有關,如“解放”、“民族”,也有以地方行業命名的,如哈爾濱制藥六廠、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而新時代下的品牌就顯得更有活力,也更有國際范,比如美特斯邦威Metersbonwe、格力Gree、美的Midea、小米手機、錘子手機、Fire火咖、特侖蘇等。
3、盡量簡短易記
眾多的企業為了凸顯自己與其他品牌的差異,往往取一些很長的名字或者過于文藝的名字,結果適得其反,名字過于復雜不僅不易記憶、傳播,還會造成溝通上的不便。因此,簡短的命名可以達到通俗易記的良好效果,現已成為眾多企業的追求和時代發展的趨勢。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些品牌,莫不如此,如999、快克、美的、華碩、護彤等等。
4、便于傳播
小時候是先學會說話,后學會識字的。認字既慢又費力,因為要念出來才能把認識字與腦中發音連在一起,大腦是靠耳朵來運轉的。品牌命名如果不好說、不好念、拗口,消費者就很難記住,尤其是對于那些分不清某些漢字發音的人來說。
反之,悅耳、朗朗上口的名字,就很容易被記住,“言簡意賅、一目了然”,諸如“華為”、“花椒”、“陌陌”、“脈動”都是典型的范例。這些新潮、上口的命名,可以為企業省下大量的廣告費用。
5、少用數字代碼和英文縮寫
一說代碼,我們會馬上想到程序猿、工程師等,繁瑣而又復雜的工作,一串串的代碼更是讓人頭疼,如果非得把代碼強加給品牌傳輸給消費者,絕對是一場災難。這些行業內的專業代碼,讓消費者如墜云霧里一般,因此,一定要避免這種情況。
對于英文縮寫的命名方式,企業應該盡量避免用英文縮寫,因為沒有消費者會花心思主動去了解這個縮寫是怎么來的,代表什么意思,尤其是中國企業要盡量避免,千萬別想著去效仿IBM、GE、TCL的命名方式,他們在消費者的心目中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的形象,即使有了英文縮寫,他們還準備著大量的廣告費用,來耐心地教育消費者每個字母代表什么,這種溝通很復雜,也極易讓人混淆不清。
讓人熟悉的英文縮寫,在命名中已紛紛將著眼點放在創造新的字體上,極少使用英文縮寫,以有別于其他品牌,如IBM。據調查,用“縮寫”的公司平均知名度為49%,而用“全名”的公司平均知名度為68%,高出19%。
6、選擇適合自己的
品牌名稱好不好,除了自己知道,有時候也需要市場和消費者的考驗,可市場出現秩序混亂狀況,名稱克隆成風,“康師傅”變成“康帥傅”,“洽洽”變成“治治”,“Puma”變成“Fuma”,“清風”變成“清香”,有些你要不仔細看,真的發現不了。然而,這些產品往往在問世的時候就因為起了仿效別人的二流名字而美中不足,并不能因此而大賣,甚至還會引發品牌糾紛問題。一味山寨大品牌,顯得很low,不如打造自己的品牌,“立足于過去”的老辦法,品牌名稱可能不倫不類。忘記過去,重新定位,一定會有嶄新的公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