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不要自我標榜
往往企業在品牌命名時,都喜歡追求高大上,用固有詞或一些比較大的詞,比如“華龍”、“巨人”、“霸王”等等。但是,一方面,商標局的查詢規則較之前而言更為嚴格,該類名稱很難通過,再一方面,由于該類品牌太多,以致消費者對此都已經沒有太大的好感。
相反,一些取的貼切行業并且比較巧的反而會更容易贏得消費者的青睞。企業命名,應站在消費者角度想問題,從消費者心里感動他,切莫自我標榜,否則,最終結果是得不償失。比如微軟、微博、微信都是用了“微”字,看似小,卻讓人覺得貼切,有親和力。
8、 注重品牌延伸
企業命名時還要考慮的一點,就是為未來企業品牌架構多做準備。假如企業做大做強了,想向外拓展,品牌延伸是企業拓展的重要途徑,那么原有的名稱不一定適合,國內很多企業在這一規則上,做得不夠“到位”,企業一旦擴展到新領域,就會顯得有點手忙腳亂,而消費者也不“買賬”,比如“娃哈哈”、“999”、“太陽神”等都在這方面吃了大虧。
品牌命名,就要考慮以后品牌延伸,采用多品牌架構,不至于作繭自縛。華潤怡寶旗下不只有怡寶,還有午后奶茶、FIRE火咖、加林山、魔力等飲料,為擴大市場進行鋪路,還有農夫山泉,還有東方樹葉、茶π、打奶茶、水溶C100、尖叫、17.5°橙等,將水、茶、果汁、功能類等諸多品牌,形成了強大的品牌脈絡。
9、 全球化的視野
由于世界各國、各地區消費者,其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價值觀念都存在很大的差異,他們對品牌看法也不同。品牌最終要走出國門,命名就必須考慮國際性,就不能把眼光放在區域化方面,企業才會減少限制和不利因素,一個有歧義的品牌很難打入國際市場。
今天全球各大跨國公司,均開始千方百計擺脫區域性色彩,品牌發展到一處,都會融入到當地人的生活里,而不是一味抱著企業立足的根據地來定制品牌,否則,只能囿于畫地為牢。當然,國際化的命名,也要杜絕敏感性的國際和民族問題,以避免“入鄉不能隨俗”之弊端。
10、反映公司精神和文化
企業營銷最高境界就是社會營銷,企業經營核心就是管理人們的觀念,企業品牌名稱也必須反映企業的文化精神。一個文化含量高的品牌名,可以達到“借勢”、“造勢”之目的,品牌可以借助文化含量達到以提升自我之目的,給消費者帶來巨大的思想空間,對企業后期的發展創造先決條件。當然,做到這點很難,在“方寸之地”以小見大,但這種力量十分巨大,我們應該看到這種優勢,并努力運用之,比如同仁堂、全聚德、海信等。
11、讓人有正面聯想
品牌聯想,是決定產品是否暢銷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比如提到“老干媽”便讓人似乎看到一張慈祥的面孔,提到“好太太”就會讓人聯想到賢妻良母、勤儉持家的形象,品牌極具親和力。如此命名,大多是給人一種正面的聯想,它可以讓消費者在購買決策中迅速抵達沖動或好感階段,直到決定購買及認同的快速產生。
金字招牌金利來,原來取名“金獅”,在香港人說來,便是“盡輸”,香港人非常講究吉利,面對如此忌諱的名字自然無人光顧。后來,曾憲梓先生將Goldlion分成兩部分,前部分Gold譯為金,后部分Lion音譯為利來,取名“金利來”之后,情形大為改觀,吉祥如意的名字立即為金利來帶來了好運,可以說,“金利來”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其美好的名稱功不可沒。
12、相關法律注冊和保護
命名也要考慮商標法律保護問題,這是品牌命名的關鍵步驟。近幾年來,中國商標注冊量的急劇增長和審查力度的加大,命名注冊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因此,在命名時,不要總是用一些常見的思維模式來進行創意,最好是找專業的公司進行命名和注冊,做到有備無患。為了保護自己已注冊的品牌,也可以把同類設計名稱注冊來保護自己品牌。
除了要看名稱是否符合中華人名共和國《商標法》上所說的登記必要條件,還要時常對市場進行排查,及時發現侵權行為和惡意競爭的行為,并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品牌商標。像是“雙十一”大戰,阿里巴巴一紙書文,不僅讓京東等眾多商家措手不及,自己賺了個盆滿缽滿,還遏制了這個商標慢慢失去的顯著性,可謂是保護自己商標的最佳典型,而這也是值得企業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