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這個詞,在國內許多企業圈子里像是某種光環。除了代表有錢有關注度,在某種程度上也象征著成功的標簽。細數酒水行業中,像是啤酒里的百威英博、白酒里的茅臺、五糧液、洋酒里的帝亞吉歐保樂力加都是上市企業中的“大咖”。而葡萄酒,雖然不算是非常主流的酒水飲品,但也不是那么小眾,像是某位神秘卻也樸實的貴族,獨立,有自己的堅持,歲月傳承。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已經成熟發展數百年的歐洲葡萄酒企業是怎樣運作的。雖然其中不乏有品牌有歷史有故事的葡萄酒企業,卻鮮有在上市名單中,是為啥呢?
不“上市”的歐洲葡萄酒莊
首先要歸結在歐洲傳統的葡萄酒的產業鏈。通常酒莊負責種植葡萄、葡萄園管理和釀造葡萄酒。銷售環節需要交給專業的酒商。這是早期的法律規定,也一直沿用至今。酒莊不得進行市場運作,更不能直接將酒賣給終端消費者。
另外一方面,是許多人熟知的,歐洲的酒莊都是家族式的。他們經過幾代的傳承對于葡萄種植、對于釀造技術,都有自己嫻熟的技術與秘訣。但對于市場和經濟卻鮮少觸及。同時直接將酒賣給酒商已經能夠得到足夠的現金流,滿足酒莊的生產經營成本,也得到應有的收益。
“上市”未必會對酒莊的發展有更好的促進作用,沒準因為擴張而失去了原有的葡萄酒品質。砸了招牌,丟了世代傳承的土地是更大的損失。
此外,由于葡萄本身的屬性特點。它是農作物,每年9月至10月葡萄成熟,一年一季。而葡萄本身就是葡萄酒釀造最基本的原料。無論是進口的或是國產的葡萄酒,成分都非常簡單:葡萄果汁和二氧化硫。所以葡萄酒本身是缺乏市場爆發力。
看到這里,或許你會和記者有一樣的疑惑,那國內的葡萄酒企業為什么能有那么多的上市企業呢?
國內外差異的產業鏈
我們簡單來梳理下歐洲的葡萄酒產業鏈以及國內的葡萄酒產業鏈。
首先,以傳統的歐洲葡萄酒產區-波爾多為例,葡萄酒貿易的環節大致是,酒莊-經紀人-酒商-進口商/經銷商-消費者。這經過了上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相對固定體系的和成熟的市場游戲規則。而國內的貿易環節是,酒莊(可進行生產、市場營銷和銷售)-經銷商-消費者,環節相對紊亂。
我們可以看到,國內的流通環節是相對更簡單的,酒莊即掌握了大部分的流通環節。那么,為什么國產的葡萄酒相對于歐洲當地的葡萄酒卻更貴呢?
穆世家葡萄酒學院創始人陳卓爾告訴記者,會造成這樣的價格差異,其實包含很多因素,如進口葡萄酒關稅下調、匯率的波動,但主要原因還是由于國產葡萄酒釀造成本太高。包括進口釀造設備及原材料、北方葡萄酒產區冬天埋的土勞動力、葡萄園的灌溉等一系列問題。
以葡萄酒生產的原材料進口橡木桶為例,在歐洲,一個普通的225L的法國橡木桶平均價格在6000人民幣左右。而在國內進口的橡木桶因為關稅及運輸等一系列附加費用,一個普通品質的橡木桶進口到中國某些酒莊的手中甚至要上萬元。所以國內葡萄酒的生產成本很難低過歐洲。
葡萄酒的“配額制”
此外,酒莊也“玩”配額制。那么,什么是配額制呢?在葡萄酒領域,配額制可以簡單理解為酒莊有一張客戶名單,決定“誰可以買,可以買多少”,這決定了不同國家、不同的分銷商每年可以購買的葡萄酒的數量和價格。
配額制在全球很多頂級的酒莊都是采用。通常酒莊產量越小,這種制度的存在價值就越高。
以勃艮第的酒莊為例,酒莊的配額直接影響了購買方式,所有配額都是組合搭配捆綁出售的。不管是分銷商還是私人客戶,所有的新面孔都要和有酒莊關系很好的熟人做擔保,保證穩定的購買力才有機會合作。為了取得長期信任,分銷商還得認真向酒莊分析酒是怎么賣的,賣出的酒得到的美譽如何等等。
那么為什么會有配額制呢?還是和葡萄酒本身是農產品有關系。通常具有風土特色的葡萄酒都沒法批量生產,當酒莊的產量非常有限,但聲望卻又極其出眾的時候,供不應求的情況就出現了。隨之而來的是漲價,一直漲到買得起的人和供應量相平衡。但實際上,不愁賣的酒莊最希望的還是自己的佳釀被懂得欣賞它的人買走。而這些人最好能分布在全世界的市場中。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只把產量最有限的酒賣給出價最高的客戶,那有可能這些酒就被很小一個群體的有錢人雪藏了。對酒莊和品牌在市場的影響力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