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邑是法國西南部的“干邑”及周邊地區生產的一種用葡萄釀造的白蘭地,必須以銅制蒸餾器雙重蒸餾,并在法國橡木桶中密封釀制2年,才可稱作干邑。在它周圍約10萬公頃的范圍內,無論是天氣還是土壤,都最適合良種葡萄的生長。因此,干邑是法國最著名的葡萄產區,這里所產的葡萄可以釀制成最佳品質的白蘭地,自然也成為饋贈佳品。
英雄之酒
法國當地流傳著一句俗語:男孩喝紅酒,男人喝波特,要想當英雄,就喝白蘭地。拿破侖一生馳騁疆場,足跡遍及歐洲,每次大戰必攜干邑犒賞將士,于是在歐洲曾掀起“干邑”之風。干邑白蘭地被稱為“英雄之酒”,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稱之為“真正的神仙佳釀”,戴高樂將軍從不允許英國威士忌出現在愛麗舍宮的餐桌上,他只喝干邑。而無酒不成活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對干邑也情有獨鐘,據說他每天早上都要喝一杯干邑,這個習慣保持了一生。
“干邑與英雄和王室的淵源由來已久,軒尼詩的標識就是一只握戰斧的堅強手臂。”不久前在北京舉辦的軒尼詩“皇禧”晚宴后,作為干邑調配師的紀朗德(Renaudde Gironde)道出干邑的英雄情結。紀朗德是法國干邑區費爾沃家族(Fillioux Family)的成員,這個家族在干邑地區居住了兩個世紀。作為軒尼詩干邑世襲的調配總藝師家族,他們最為人所知的名聲,是軒尼詩酒窖的“掌秘人”。
紀朗德介紹,早在17世紀,王室便與干邑區有著密切往來。1818年,受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所托,軒尼詩從“創始人酒窖”中擢取“最卓越、最陳年、最金黃”的“生命之水”,為這位曾三次挫敗拿破侖的君主度身定制了一款干邑。由此,這款向沙皇致敬的佳釀在歐洲宮廷的宴饗中風靡一時,因而造就了皇禧干邑。
熟悉干邑歷史的人會告訴你,在干邑未被發明出來前,這個位于波爾多北部的區域是以葡萄酒而聞名的。早在12世紀,干邑便成為著名的葡萄酒產地了,來自荷蘭、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英國等地的商人總會從此地帶回一些葡萄酒。至于這里為何會從出口葡萄酒變為出口白蘭地,說法不一。通常的說法是,低度的葡萄酒在長途運輸過程中易因走氣而口感變差,商人在上岸后,只得再度將其蒸餾。為滿足買家需要,法國人從荷蘭進口了蒸餾器,將低度葡萄酒做成了烈性白蘭地。
紀朗德說,釀制干邑用的葡萄原料一般選用具有強烈耐病性、成熟期長、酸度較高的白葡萄品種。主要由白玉霓(Ugni Blanc)、鴿籠白(Colombard)、白福兒(Folle Blanche)三種葡萄品種混合其他一些葡萄釀制而成,而這三種葡萄的成分要占到90%以上。這些葡萄在成熟、采摘后,經過發酵和二次蒸餾,成為調配干邑的“生命之水”。
生命之水的協奏
剛蒸餾出的“生命之水”無色透明,隨著時間的流逝,干邑在黑暗酒窖里與空氣和橡木桶不斷交流接觸,慢慢沾染上橡木的琥珀顏色,香氣也愈來愈醇厚。用來陳化“生命之水”的橡木桶有新有舊,新橡木桶能給予“生命之水”更多的單寧和木香味,比較老的橡木桶對“生命之水”的影響就比較輕微。以皇禧為例,用于調配這款干邑的“生命之水”年份都比較長,但依舊保存了豐富的花香和果香,正是因為選用了老橡木桶進行陳化。
紀朗德所在的費爾沃家族把控著軒尼詩家族珍藏的2500余種“生命之水”的陳年狀態,及時挑選出最合適的“生命之水”調配成干邑。1800年,酒窖的鑰匙第一次交到費爾沃家族手里,在此后的200多年間,從未易手他人。“為了保證調配工藝的一致,調配師是代代相傳的。作為調酒師家族的費爾沃家族,我們的記憶也是代代相傳的。”紀朗德說。
調配一款干邑,需采用一種類似金字塔的篩選方式進行。“先從100種"生命之水"中進行篩選,最后留下合適的80種,經過調試后,可能再去掉一些,變成40種,再經過篩選留下融合得最完美,又能夠保持個性的組合,才成為一款干邑。”紀朗德說,“每一支干邑都經歷過復雜的時間洗禮,再經過精準的品鑒,方能調配而成。”
這是否意味著“生命之水”保存的時間越長,品質就越高?答案是否定的。“因情況而定。在最初保留下來的那些被認定具有陳年潛質的"生命之水"中,某一些在經過了10年、20年后,就已經達到了它的最佳狀態,放置更長的時間,它也不會獲得更好的狀態。此時,我們就把它從橡木桶中取出,放入玻璃酒樽——這樣,"生命之水"就會停止陳化,保持穩定的狀態。”紀朗德說,所謂最好的干邑,并非時間越長越好,而是要在正確的時間選擇正確的那瓶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