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國產葡萄酒在以上方面存在明顯的差距,但理性分析中國葡萄酒消費市場可以發現,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市場的規模與體量足夠龐大,而各種需求也同樣千差萬別.面對一個同樣存在大量自身產能的消費市場,想要僅僅通過外部輸入占領消費者餐桌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
高端酒數量稀缺。由于人工成本、進出口政策等形成的產能不足,高端進口葡萄酒無法充分滿足中國消費市場的規模需求。以法國等舊世界國家為例,盡管拉菲等頂級產品已經深入中國消費者心中,但正如幾年前市場人士所言“中國市場不可能有那么多真拉菲!”,也就是說高端產品拉菲的產量根本無法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這種進口葡萄酒高端產品長期供不應求的狀況將長期存在,盡管酒莊可以通過提價等方式保持高端酒的利潤率增長,但在這一區間,其規劃受到產能抑制是不爭的事實。
市場靈敏度欠缺。除了個別早期進入中國市場的進口酒外商,高端進口葡萄酒不少仍采用通過國內進口商開展渠道銷售的傳統辦法。由于遠離中國市場,信息不暢,對市場變化的了解仍不夠充分,造成反應遲緩等現狀也不容忽視。2013年前后進口葡萄酒的庫存量大增,占用大量資金,使建發、美夏等不少進口酒商叫苦不迭,甚至一些昔日大商也黯然離場;2014年下半年開始,隨著庫存的下降,進口葡萄酒又開始周期性增長,包括國企在內的一些進口酒商家攜資金與實力傾力打造進口酒行業“巨無霸”,希望快速占據上游優勢,提升品質與實力,但在下游消費市場的動銷上仍面臨諸多現實的問題,高端酒庫存也有增長之勢。
國產高端酒,是否還有扳平的機會
與單純的進口葡萄酒消費不同,國產葡萄酒高端產品,依托自身產能與規模優勢,近年來在堅持不懈“走出去”的同時,也逐漸認清了與對手的差距,學會了走差異化路線。這種差異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大企業“高舉高打”布局初顯現
以張裕、長城等為代表的國產葡萄酒巨頭,突出精品酒莊產品“高舉高打”培育國內高端消費市場。2012年以來,借助國內葡萄酒消費熱潮的興起,中糧長城、山東張裕等大型葡萄酒企業一方面在全球布局葡萄酒產區基地,擴大產能與產品品質,一方面在國內主要產區興建特色酒莊,以酒莊酒的形式帶動產品結構中的高端酒產品。如張裕愛斐堡、中糧長城桑干酒莊等,釀造產品均定位高端,近年來其高端酒逐漸為國內中產階級所接受,并在國宴等重大活動中頻頻亮相,吸引了消費者追捧。
特色產品屢獲獎確立高端化路線
寧夏、甘肅、新疆等西部產區利用產區獨特的氣候與風土優勢,采取“迂回戰術”培育特色產品,隨著中國葡萄酒消費市場地位的日益突出,在國際上屢屢獲獎。葡萄種植過程中病蟲害一直是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國際上雖然普遍采用農藥治理的辦法,但也對食品安全帶來風險,而我國西部產區的優勢在于其特殊的氣溫條件使病蟲害難以存活,這無疑是種植過程中的一大優勢。再加上近年來我國葡萄種植技術與歐美的差距逐漸縮小,西部產區獨特的葡萄酒日益受到國際評委的認可。西部獲獎的葡萄酒產品以小型特色酒莊產品為主,這也為這些酒莊走上高端化產品路線創造了條件。
行業組織積極協調產業發展
國內葡萄酒消費興起的同時,隨著葡萄酒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國內葡萄酒行業組織的規模與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所起到的引領作用也日益凸顯。近年來,國內葡萄酒行業組織在維護葡萄酒市場平衡方面發揮積極作用;2012年9月份,中國酒業協會代表國產葡萄酒行業,向商務部遞交申請,要求商務部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葡萄酒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2013年6月,我國商務部宣布啟動對歐盟葡萄酒“反傾銷”和“反補貼”(即“雙反”)立案審查程序,官方數據顯示,這些商品在2012年的計值達到了10.4億美元,直至2014年3月結束對這一調查的問詢。與此同時,行業組織在制訂國產葡萄酒產品與市場準入標準、原產地標識、有機葡萄種植推廣等方面也積極開展工作,取得顯著的成果。
產業政策調整呼聲漸起
在產業政策方面,近年來,不少業界人士也競相呼吁對國產葡萄酒產業降低消費稅率,并參考歐美國家將葡萄酒歸口農業管理,改變過去的生產型企業“待遇”,以平衡一些國家進口酒的零關稅優惠政策,并在農業補貼上給予鼓勵,以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為未來國產葡萄酒擴大產量與規模優勢提供政策支撐。
有理由相信,隨著國產葡萄酒整體實力的不斷提升,在在塔尖段(600~1000元以上)高端葡萄酒市場的競爭中,國產葡萄酒能夠牢牢占有一席之地。未來進一步形成規;瘍瀯,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