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017年,中國酒業恰好從黃金十年的最鼎盛期,步入低谷期與調整期,酒業的企業機制、營銷模式、發展戰略均經歷了大幅度的調整。
實際上,從政務消費轉向大眾消費,從傳統渠道轉向新興渠道……這種種改變仍然只是調整的表象,對中國酒業而言,調整的核心,最終仍在于貼近市場這個不變的主軸。
黃金十年,渠道為王
2007-2012年,當為酒業的黃金發展期,酒業之前積累的勢能,在這一個階段得到快速釋放。而團購、政務消費帶動的酒業消費熱潮,很快蔓延到其它渠道,導致酒企分外重視占據渠道,形成“渠道為王”的特征。
這一階段,茅臺、五糧液、國窖1573等一線名品對政務消費的持續開發,取得了重大成果,并影響到了諸多酒企。
茅臺拓展軍政渠道需求并且大力開發團購,建立專賣店,縮短銷售線,成為團購直銷的主渠道。2008年是茅臺的一個里程碑,茅臺的市場價格超過了五糧液,2010年、2011年繼續拉大差距,市場價分別突破1000元、1500元,在2012年初嚴控“三公消費”前夕,茅臺價格一度高達2000元左右的零售價。
面向高端政務商務消費的名酒帶來高溢價。2012年,在政商務市場占據主導地位的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高達71.2%,而同期整個行業平均毛利率卻僅有37.87%。
政務商務消費對于酒業發展拉動巨大。根據尼爾森數據統計,2013年僅300元以上高端政商務市場占比白酒行業的36.9%,粗略估計政商務市場占比有50%左右;而2014年16家白酒上市公司市場份額之和才20.5%,市場規模巨大,甚至足夠支撐多個品牌共同發展。
諸多酒業專家認為,在黃金十年,酒業獲得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就是白酒品牌渠道能力的提升。在政商時代,各品牌致力于直接服務和掌控政商消費者,以此為中心發展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終端營銷模式,如以口子窖為代表的“酒店盤中盤”、以洋河為代表的“消費者盤中盤”、以老白干為代表的“聯營體”。
在這種情況下,渠道模式的創新和改進就成為了各企業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重中之重。因此,黃金十年也被稱之為所謂的“渠道為王”時代。
這一時期各品牌因表現不同形成了金字塔式的行業格局,一線全國化品牌、二線泛全國化品牌、三線區域強勢品牌、四線地方強勢品牌以及五線一般地產酒。除了一線品牌外,區域名酒借助于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撐,也獲得了量價齊漲的成果。
但與此同時,在這一個時期,諸多企業紛紛發力渠道,產生了諸如買店費、陳列費、開瓶費等等終端渠道費用,這無疑推高了營銷成本,越來越高的渠道費用導致部分酒企在市場上難以為繼,不得不敗下陣來或另謀出路。
酒業調整,消費與渠道轉型
渠道營銷成本過度攀升、當遭遇到嚴控“三公消費”的政策后,局面驟變。
諸多酒企紛紛陷入困境,這個時候,適應消費需求、積極尋求新渠道就成為了調整的重要方向。
2012年3月,國務院召開的第五次廉政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嚴格控制“三公經費”,禁止用公款買高檔酒等。“三公消費”的限制性舉措,加上2012年下半年塑化劑事件的影響,白酒業步入調整期。
2013年開始,白酒業超高增長態勢已不再。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全年白酒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總產量1226.20萬噸,同比增長7.05%,但增速明顯下降。
到了2014年,虧損的規模以上釀酒企業由上年的新增51家變成327家,虧損面超過12%。具體到白酒行業,2014年1498家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累計實現利稅1224.54億元,其中利潤698.75億元,分別比上年同期減少了125億元和100.8億元。白酒行業虧損企業117家,比上年同期增加29家,累計虧損13.3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70.23%。
嚴控“三公消費”削減了政務用酒份額,與此同時,消費市場也在發生改變:大眾對于價格虛高的產品產生厭惡,年輕一代消費群體崛起,對白酒的親近性在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