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寶成看來,2012年,由于冰銳在電視廣告上大力投入,該品類出現快速增長的勢頭,2014年,該品類加入了更多的二線品牌競爭,已經進入了爆發期。他表示:“2012 年冰銳每個月的走量大約是300-500件,銳澳大約在500件以上;到了2014年,冰銳每個月走量倍增至3000-5000件,銳澳更是達到每月5000件以上,可以說是兩年時間翻了十倍。”
這樣的現象不單出現在石家莊,上海、杭州、鄭州、天津、北京、青島、濟南都出現了類似于這樣井噴式的爆發。而廣州市鉑銳貿易黃曉軍則提到,“目前,這一品類東北、重慶、湖南、湖北等地也較火。”
2酒當飲料賣,業績成倍翻
在張宗良看來,雞尾預調酒之所以能夠爆紅,是因為產品的口感和外形都很好,迎合了時尚需求,可以說是針對年輕女性開辟出全新的消費市場。
含酒精飲料蟄伏了十年,終于在近期爆紅,這并非偶然。一位業內人士評價:“雞尾預調酒現在才選準了定位。”
廣州市鉑銳貿易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曉軍提到,年輕消費者選擇這個產品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口味,“新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消費群體從小喝飲料,口味一般以甜味和果味為主,他們長大后對擁有苦味或澀味的啤酒和白酒接受起來較難,而雞尾預調酒相當于是從飲料向酒類的過渡。”目前,該公司旗下“銳舞”品牌已成長為行業具有代表性的品牌之一。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價格。雞尾預調酒在十年前就已經定價10元左右,而當時一瓶750ml的葡萄酒才賣十幾元錢,以當時的購買力來看,買葡萄酒比買雞尾預調酒劃算太多,而現在,經過10年的發展,人們的消費水平在不斷提高,超市里葡萄酒的價格早就提升到幾十上百元,跟雞尾預調酒比較起來,高出了數倍,甚至數十倍。
但雞尾預調酒有成本優勢,由于預調酒主要靠勾兌生產,并非釀造,因此在原材料瘋漲的今天,預調酒的原料成本并沒有漲太多,這也是這么久一直沒有漲價,卻仍舊有利潤空間的主要原因。
Part3 趨勢:冷門產品如何變成大單品?
“預調酒熱”從2013年開始,到現在已經快兩年時間了,曾經是冰銳一統江山,到了2014年,情況發生反轉,銳澳通過大量的植入廣告、形象廣告等,市場出現加速發展,在2014年實現反超,成為中國預調酒市場的第一品牌,銳澳、冰銳的雙寡頭競爭可謂拉開了中國預調酒市場的洗牌大幕。
1兩銳之爭愈演愈烈
冰銳率先借助電視劇植入營銷,在愛情公寓當中頻頻露臉,但是銳澳采取“跟隨戰略”,在愛情公寓開播前后的時間段投放廣告,給消費者一種錯覺,可以說銳澳成功借了冰銳的勢。
從產品角度來看,銳澳的基酒是以朗姆、伏特加、白蘭地、威士忌等幾種主流烈酒為基礎,口味多樣化,而冰銳僅以朗姆酒為基酒,由于百加得以朗姆酒著稱,因此冰銳其實是作為培育未來朗姆酒消費群體而存在的戰略性品牌,這導致冰銳的基酒相對就少了一些變化。另外銳澳的產品酒精度為3.8%vol,而冰銳產品的酒精度為4.8%vol。
從產品結構來看,銳澳有玻璃瓶和易拉罐兩種形式,玻璃瓶的價格約在13元/瓶,易拉罐裝的價格約在6元/瓶。兩種價格帶能夠囊括更多的消費群體,這就讓銳澳成功比冰銳搶占了先機。
“并且,鄭州可以說是銳澳的主場,冰銳在整個河南是沒有總代理商的,全部都是零散的終端商戶在賣。”李寶成認為,冰銳沒有搶占到河南市場也尤其可惜,這是它現在的總量比不上銳澳的重要原因。
但總體來講,銳澳和冰銳在市場上的良性競爭,也給市場起到一定的拉升作用。雖然有低價產品的出現,但在經歷過市場的沉淀之后,消費者應該自己能夠鑒別體會。“現在雞尾預調酒還處在高速增長期,消費者對品牌的依賴性還不夠強,因此有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但在不久之后,雞尾預調酒即將進入戰國時期,消費者會認識到品牌的重要性,那些品質低劣的品牌將會漸漸退出舞臺。”李寶成這樣判定。
2兩大陣營,經銷商跟誰走?
預調酒的爆發式增長,讓進入深度調整期的酒類行業看到了希望的“火種”,從 2013 年開始,一些白酒龍頭企業紛紛進軍這個行業,開發預調酒市場。先后有五糧液集團宣布五糧液德古拉 7 度中式預調酒上市;洋河集團開發的預調雞尾酒“滴誘”也傳出將在電商渠道推廣的消息;同時,古井貢酒業也放出消息,投資 3000 多萬元,成立安徽百味露酒有限公司,瞄準果酒、預調酒市場;汾酒旗下的竹葉青本來就在東南亞一帶,作為雞尾預調酒的基酒在銷售,且美譽度很高,包括瀘州老窖也在 2015 年的營銷工作會議上回復投資人說,將涉足預調酒的開發……一個由白酒主流企業介入的預調酒陣營儼然形成。
對于經銷商而言,應該跟誰合作更有未來?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白酒企業進入這個行業的動機是什么?有行業專家認為,預調酒這類小眾產品,市場格局并未打開,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度偏低,現在進入無非是占位或跟風。
四川山海商貿銷售總監文修一告訴記者:“在高端產品受阻,大眾產品競爭殘酷的情況下,名優酒廠進入小眾產品市場容易獲得品牌背書效應。而且,預調酒的市場格局很清晰,就銳澳和冰銳兩個品牌強勢一些,如果用心操作,很容易耕耘出一畝三分地。”
同時,也有行業觀察家分析,五糧液、洋河、汾酒等進軍這個領域,很可能是培養年輕人對品牌的感情。這些 80 后、90 后再過 5 年,10 年,很可能成為白酒的消費主流人群。
劉若夏認為,像酒類、食品的龍頭企業加入到這個競爭隊伍中,是個好事,對推動行業的發展是有進步意義的。但是,預調酒的操作方式,跟白酒的操作方式還是有本質性的區別。“預調酒現在是類飲料快消化運作,跟白酒的市場操作方式有很大的區別,如果是抱著玩票的心態來運作,結果一定不會太好。”
另一方面,洋酒與白酒在年輕人心中定位不一樣,如果用白酒來作為基酒,感覺上有點格格不入。同時,營銷習慣、營銷團隊的融合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因為白酒和飲料的操作方式差異很大。
那么,經銷商如果要選擇預調酒來運作,究竟應該注意什么?
在雞尾預調酒行業運作了多年的藍精伶預調酒老總劉若夏如此建議:
首先,市面上的山寨產品、“四五哥”等品質無保證,也是沒生命力的,最好不做;
其次,底價操作的模式要慎重,廠家給你一個底價,自己開發市場,自己投入費用,如果一旦發現沒錢賺,很可能半途而廢。廠家失去的是你這個經銷商,你失去的則是整個市場。
再次,有實力開發品牌,自己對區域市場把控度強的,可以做,但這種品牌向外拓展的動力不足,品牌力也不夠,很難做成長線品牌;
最后,大廠家的產品看上去很美,但要搞清楚在企業戰略中的地位?企業開發這類產品的動機是什么?是公司主業還是順帶玩一下?如果企業推了一陣又不玩了,那經銷商將很被動
很多廠家針對這個問題時都表示:“經銷商要尋找專注于這個產品的企業,長線發展,一起把品牌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