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關于白酒版塊崛起的聲音又多了起來,最明顯的要數兩個板塊:山東與河南,二者也很相似,例如都是白酒的產銷大省,市場容量都很大350~400億規模,地產品牌都沒有一家上市酒企,地產酒絕對數量多但產品結構低多在100元以內……
隨著消費升級和市場形勢的變化,一個特別明顯的信號就是:魯酒的高端化,尤其是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代表企業不約而同地推出一系列覆蓋300~500元,甚至更高價位帶的產品:景芝酒業推出2017•芝香、花冠推出魯雅香和柔酒大師、景陽岡酒業推出水城領袖,趵突泉推出泉香系列等等:
從不到百元到300元以上的價格躍升,
從普遍低端大眾認知到新高端形象的建立,
再加上目前全國性名酒劍南春、瀘州老窖老字號特曲、洋河海之藍的價格帶封鎖
魯酒高端化,顯然不是推出一款高價位產品這么簡單!酒說(微信號:jisuhuo99)在充分調研之后,發現了這幾大生死劫:
能不能擊穿極為頑強的區域壁壘?
談到渠道壁壘,徽酒是全國知名的,但是魯酒其實同樣不差!
(圖片來自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幾乎每個地級市都有一個過億酒企,除了景芝、扳倒井、花冠、泰山等這些10億規模以上的酒企,區域億級酒企往往通過“極致聚焦、全渠道和全價格”徽式營銷,行政式的區域保護和民粹般的消費心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百元地頭蛇。
這一方面導致區域酒企數量較多,且整體魯酒價格結構較低;另一方面,全省化難度極高,內耗嚴重,客觀來說,景芝這種30億規模的企業都沒有實現正真的全省化布局,更別說其他的。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魯酒企業許多熱衷徽式咨詢,景芝、扳倒井等背后多少能看到徽派的運作思路,這使得其他酒企跨區域作戰成本很高,甚至往往是得不償失,更何況都是同價位的產品,沒有形成錯開,完全是憑資源內耗。
在北京正一堂項目總監羅保仁看來,或許并購不失為一種路線,其實花冠的崛起同樣伴隨著對菏澤大本營市場小酒企的吞并,相對來說成本還低一點。此外,他還補充到市場形勢的變化對魯酒的高端化形成一種倒逼性的壓力,整體飲酒風氣更加理性,單次飲用量少了,企業再靠百元價位帶的產品不要說利潤,規模都很難維持,自然想要往高走,跳出來。
能不能對品牌與品質,內心真正重視起來?
白酒從量起征的稅收方式多少導向了一大批企業,求量而不求質,客觀來說,魯酒企業一個普遍的做法是多品匯量,很少有一定的戰略定力,堅持推一個大單品。即使在大單品聚焦戰略這樣盛行的時期,魯酒的產品線依然很亂,從龍頭企業到縣級企業莫不如是,沒有明確的核心產品線,策略性跟風性產品較多,往往推著推著不了了之。
據梁超知行力酒類戰略營銷托管咨詢董事長梁超介紹,大多數魯酒企業沒有一個質量檢測中心,客觀來說,山東也不是白酒的黃金產區,這種先天不足再疊加后期的不夠重視,造成了品質方面的不夠優秀。從品牌資產來看,這里也沒有一個名酒企業,品牌影響力泛區域都很困難,更別說全國化了。梁超還補充到一點就是山東自古儒家文化影響深遠,這既造成了好客山東的豪爽飲酒之風,也內化成許多企業領導人的治企理念,中庸和諧不稱霸,表現在企業層面可能野心不強,有點固守一隅的感覺。
可能對山東酒企來說,目前核心的資產在于兩點:一是質量技術在于芝麻香的成熟,這里是芝麻香白酒的典型生產區域,也是國標制定者,這是可以撬動全國的一個點,當然也會遭遇清香、鳳香等所有小眾香型市場最初突破的艱難,這一點利弊參半;二是百花齊放的品類建設,其實品類的提出在于給品牌的一種新的詮釋方式,例如芝香、魯雅香、泉香等,在這些區域特色鮮明的品類概念的背后,無疑突破品牌的天花板,給了消費者一種新的賣點與教育方式。
會不會操作高端酒?
酒說(微信號:jiushuo99)市場調查中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特征:魯酒核心酒企的核心單品依然局限在百元以下,景陽春、金冠·冠群芳莫不如是,而這種產品結構同時帶來相關的營銷模式的長處在于民酒的爭奪,可能更多是局限于終端的促銷、買贈等拉動方式,很少會做一些關乎品牌的事件營銷,關乎消費者的高端品鑒等等……
只說一點:80塊錢酒和300元的酒,玩法能一樣嗎?人群能一樣嗎?顯然這對魯酒企業是個巨大的挑戰,涉及人才儲備、組織體系等各個方面。有一些經銷商反饋,當然人們伴隨著地產品牌成長到兩三千萬的規模的時候,發現繼續維護與客戶的群體,不再是地產品牌能行得通的了,開始嘗試代理全國性名酒。
客觀而言,山東酒商群體其實是很忠誠于地產品牌的,這種文化熏陶同樣需要相關產品結構和商業關系的締結,于是我們發現景芝開始推600、700的酒不賣只送、花冠儲酒節強調了年份的真實可靠、蘭陵也開始做一些封藏這種兼顧品牌高度的事情,芝香盛宴引入了一套儀式感的東西,在做品味與高度,這本身就是一個良性的開始。
客觀來說,許多全國性名酒也是一步步做起來的,典型的如洋河從蘇酒龍頭成為全國前三的酒企,產品結構不斷提升,都需要一個過程、準確的方向和戰略定力,而這是魯酒龍頭企業景芝們需要考慮的。
要想成為一棵大樹,不要與草爭綠,不要與花斗艷,如是說。